疫情下社会组织的现实处境、突出问题与应对之道
疫情背景下社会组织生存状态调查报告——功能、处境与前瞻爱德基金会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2020 年………………………………………………………………………………………………………………………………………………………………………………………………………………………………………………………………………………………………………………………………………………………………………………………………………………………………………………………………………………………………………………………………………………………………………………………………………………………………………………………………………………………………………………………………………………………………………………………………………………………………………………………………………………………………………………………………………………………………………………………………………………………………………………………………………………………………………………………………………………………一、人员与机构: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一)受访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受访机构的基本情况 (三)疫情之前的社会组织发展评估二、功能与角色:社会组织在防疫应对中的现实表现 (一)防疫服务的供给类型 (二)影响防疫服务提供的机构特征 (三)社会组织在防疫应对中的现实表现三、资金与资源:疫情笼罩下社会组织的资金状况 (一)社会组织资金受损状况 (二)影响社会组织财务状况的机构特征 (三)疫情笼罩下社会组织的财务困境四、机遇还是挑战:疫情冲击下社会组织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疫情影响与社会组织处境 (二)影响困境类型的机构特征 (三)疫情影响与社会组织发展限度五、应对与发展:后疫情时代社会组织的生存之道 (一)疫情笼罩下社会组织的应对措施 (二)生存抉择:疫情影响下社会组织发展的路径选择六、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参考文献03030612141415171818202425 25272930 303235 35374001目前,新冠疫情已波及世界范围内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事实上,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面前,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能成为封闭的孤岛。当下中国正面临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导致的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严峻挑战。此外,2020年新冠疫情集中爆发正值中国春节期间,对旅游、旅店、餐饮等人流密集型产业的影响非常严重。加之春节期间巨量的人口流动加剧了疫情传播和扩散的速度与广度,进一步导致受疫情感染群体数量的急剧增加,致使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成本,来完成感染人群的救治及群防群控任务,自然也制约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正常发展(陈友华、苗国,2020)。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均因疫情而受到了巨大影响,其中社会组织也难以例外。当下中国社会组织有80多万家,且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面对如此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如何应对疫情危机”成为中国社会组织生存与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一方面,社会组织在疫情期间坚守岗位,协助防疫。社会组织在款物募集、提供专业服务、组织志愿者、促进交流合作和助力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出独特的优势与作用(徐家良,2020;孔卫拿、黄晓媛,2020)。有专家认为,疫情之下的社会组织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另一方面,社会组织更面临着疫情背景下的生存思考,部分社会组织表示,受疫情影响业务开展受限,运营出现困难。当前,国际疫情仍然非常严峻,疫情影响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基于疫情对社会组织发展持续影响的考虑,爱德基金会与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于2020年6月合作开展了“疫情背景下社会组织生存状态”的专项调研,此次调研主要收集到了当前社会组织4个方面的内容:受访者基本信息、受访机构基本信息、社会组织受疫情影响的情况、后疫情时代机构的生存之道,进而考察了全国范围内243家社会组织在疫情笼罩下的现实处境。此次调研的对象为机构负责人或机构全职人员,尽量能够反映需要稳定资源维持运作的机构发展情况。通过对收集信息的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该项调研报告旨在及时了解社会组织的生存状况及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之道,进而向政府与全社会发出支持呼吁。本次调研对象为机构负责人或机构全职工作人员,且每一机构只填写一份调查问卷、每一被访者只反映一家机构情况。借助线上问卷调查法,对全国范围内社会组织进行非概率抽样,最终收集到了243份有效问卷。1、性别构成被访对象中男性67人(占比27.57%),女性176人(占比72.43%),女性员工占据数量上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组织行业的性别构成。2、年龄构成本次调研中被访者的平均年龄为38.85周岁,年龄的中位数为37周岁,最长年龄者为76周岁,最小年龄者为20周岁,年龄分布曲线呈现左偏态势。40-4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20-29岁年龄段次之,30-39岁中间段的人数相对较少。疫情背景下社会组织生存状态调查报告——作用、处境与前瞻一、人员与机构: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一)受访人员的基本情况0203爱德基金会与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联合调研组疫情背景下社会组织生存状态调查报告 ——功能、处境与前瞻 爱德基金会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5、岗位职级被访者的岗位层级分布如下:机构负责人为111人(占比45.68%),数量最多;机构的高层管理者58人(占比23.87%)居于第二;中层和基层员工分别为28人与46人,占比11.52%与18.93%。被访者岗位构成的相对多元,保证了此次调研信息的真实性与样本的异质性。6、入职原因通过提问“您选择该机构的主要原因(多选)?”,此次调查考察了社会组织从业者的入职动因。首先,58.43%的被访者(142人)表明从事该行业是专业兴趣使然,兴趣成为首要原因。其次,33.74%的被访者(82人)是由于看重该行业的职业发展前景而选择加入社会组织,居于第二。再而,31.69%的员工(77人)是因为工作环境的因素而从事该事业,居于第三。最后,仅有5%不到的员工认为薪酬是入职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引导人们流向社会组织事业的主要动因往往是出于某种热爱与企盼,而非物质利益,这也构成了社会组织的行业特征之一。3、学历构成被访对象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者为100人,数量最多(占比41.15%);大学专科学历者次之,为80人(占比32.92%);高中文凭者为32人(占比13.17%),初中及小学以下文凭者仅为5人。此外,具有研究生最高学历的人员有26人(占比10.7%)。整体而言,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对于高学历人才的吸纳也相对较低,这与该行业本身所提供的服务类型关系密切。4、工作年限被访者在其机构的平均工作年限为4.66年,中位数为3.75年,分布曲线呈现左偏态势。其中,工作年限最长者为36.5年,最短者不足1年。由此可见,社会组织从业者的工作年限普遍偏低,间接反映出该行业较高的人员流失率。0405疫情背景下社会组织生存状态调查报告
[爱德基金会]:疫情下社会组织的现实处境、突出问题与应对之道,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3.5M,页数23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