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信息简报(第八十二期)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信息与宣传部 编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联系电话:(010) 58809037电子邮箱:xxb96@bnu.edu.cn网 站:www.eachina.org.cn基础教育质量监测06827~8月 2018 “AI +”时代未来学校的建设框架与内容探究“PISA之父”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眼中的未来教育A.I.·大数据 共创教育美好未来——2018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圆满落幕我国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发布2018第 06 期总第 82 期 7~8 月04“AI +”时代未来学校的建设框架与内容探究 ◆ ◆“PISA 之父”安德烈亚斯 • 施莱克尔眼中的未来教育 ◆ ◆我国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发布 ◆《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发布 ◆聚焦儿童友好教育 专家热议未来学校如何发展 ◆A.I.• 大数据 共创教育美好未来 ◆——2018 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圆满落幕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汇聚学者资源 促进学术交流 ◆ ——协同中心引智工作进展 ◆“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育人论坛 ◆聚焦教育真问题 传递公益正能量 ◆0109国际视野专题工作动态目录13国内聚焦21导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为教育变革带来了新机遇,也对传统教育理念、方式及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因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实现千百年来“因材施教”的教育梦想,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期简报聚焦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会为教育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改变,以及面对信息化浪潮,教育工作者对未来教育、智慧教育展开了何种研究与探讨。“专题”部分《“AI+”时代未来学校的建设框架与内容探究》一文,从学生核心能力的个性化培养,到教育管理方式的数据化、开放化转变,探索信息化时代的学校改革。“国内动态”中,重点关注近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我国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并介绍了我国第一本面向中学生的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以及 7 月初在长沙举行的未来学校(儿童友好教育)发展研讨会暨“教育创新 • 创新教育”系列活动。“国际视野”部分则摘录了“PISA 之父”安德烈亚斯 • 施莱克尔对信息化时代未来教育转型的思考与展望。“工作动态”部分,着重报道了由北京师范大学、科大讯飞联合主办,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承办的“A.I.• 大数据 共创教育美好未来——2018 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同时,介绍了中心近期在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地方服务、公益行动等方面的最新工作进展。敬请关注! 信息与宣传部2018第 06 期总第 82 期 7~8 月0102“AI +”时代未来学校的 建设框架与内容探究专题[摘要]在新时期、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一方面关注教育公平,另一方面更加注重质量,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愿望。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是当前学校改革的重点,也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互联网 +”时代以及“AI+”时代已经到来,教育也正在发生着系统的变革。一方面教育的目的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从专注于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大规模培养转变为对学生核心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从识记、理解、应用到更高阶的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的个性化培养过渡,从以教为主的班级授课制转到以基于学习空间的 PBL 为代表的探究、协作为主的项目式、问题式等学习方式过渡。另一方面教育管理也从管制过渡到基于数据支持的服务为主,学校环境也从封闭走向了更加开放,家校沟通协作也常态化开展,学校正在购买更多的服务支持自己的创新应用和改革,信息时代的学校变革正在从硬软件资源的建设到学与教的全面系统变革的方向迈进。[关键词]未来学校;核心能力;高阶思维能力;PBL;教育变革张 生,曹 榕,陈 丹,韩盼盼,齐 媛变化,为了实现新的育人目标,客观上需要学校发生相应的变革。正如杜威所说“今天的学生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老师和学生将生活在过去”。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主阵地,建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学会学习、创新实践、责任担当、还能进行文化传承的育人环境是为未来社会培养适合人才的重要途径。而未来学校是在现实学校基础上通过从育人理念、管理、学与教、评价、家校、软硬件环境建设等多个角度进行教育系统变革逐步形成的。因此,研究者必须深层次、全方位的对现实的社会、教育及学校进行反思和考量,研究发现现实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改变那些对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有制约的东西,要把精力、财力、物力放在这些方面的改造上,从而逐步建立相应的机制体制和环境来回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一、未来学校的概念界定“未来学校”一词始于 2006 年,是美国费城学区和微软公司为了改变美国陈旧过时的学校模式而建立的一所学校,这所未来学校 的基本目标就是将教学过程与科学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与 21 世纪的工作 方式非常接近,打消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时出现的可持续发展障碍,从而为大学和社会输送合乎时代要求的毕业生。此后,世界各国纷纷效仿美国发布符合自己国家的未来学校建设标准,例如瑞典关于学习空间的变革、欧洲学校联盟的未来教室实验室 (FCL) 项目、俄罗斯关于学校与外部社会的关系未来项目、日本的“超级高中”建设计划、新加坡联合发起的“智慧国 2015”项目以及法国的《重建共和国基础教育规划法》均是以“未来学校”为旗帜。虽然,目前“未来学校”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是,国内外关于未来学校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从美国费城学区和微软公司建设的未来学校基本目标可以看出,微软公司和费城学区将未来学校定义为培养符合 21 世纪所需人才的地方。而国外学者 Masschelein 和 Simons 认为,未来学校是一种哲学上的思想教育过程,是对教育的一种理想化理解,是一种特殊的时间—空间—问题的安排,包括具体的建设、技术、实践和特征;Lim 认为未来学校是为学生 应对被信息支配的未来和 21 世纪技能做准备的,是用新的技术为学习引领道路;日本教育 专家佐藤学认为未来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且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平等的。余胜泉在 2016 年“互联网 +”个性化教育发展论坛上指出,未来学校是柔性化、个性化的,是学生、家长和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教育的学校。陈如平认为未来学校是新样态学校,它不是将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打开了教室门窗、拆掉围墙以后的学校,而是在更高的教育境界上,或者更高的教育品质和品位上来思考学校发展。《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则指出,未来学校将突破时间、空间、内容、师资等限制,满足人们不同需要,可以更好地提高全民素养,以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社会挑战。吕文清从供给侧的视角将未来学校定义为:未来学校是学校渐进变革链条的一个新阶段、新层次和新的样态,未来学校要教会学生学习、合作、思考、创造、适应,要教生活、职场、成长背后的隐性知识,以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世
[AE]: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信息简报(第八十二期),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6.05M,页数19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