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论坛速记稿(8.19@北京)
吴晓灵批银行理财乱象:对市场造成扭曲 由中国财富管理 50 人论坛、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财富管理 50 人论坛 2017 北京年会”于 8 月 19 日举行。50 人论坛学术总顾问、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出席并致辞。 吴晓灵认为,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的积累促进着中国财富市场的发展,当前我国单位定期存款已达 30.8 万亿,中产阶级人数已达 1.09 亿。在控制社会杠杆率和货币政策回归中性的大背景下,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作用将会更加重大。“2016 年底,我国货币供应量 M2 已达 155 万亿,信贷/GDP 的比例已达167.6%。盘活存量、增加直接融资数量是新形势下融资的方向,由专业机构进行集合投资更有利于提高社会融资的效率”。 本次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推进金融改革。吴晓灵认为,防范金融风险是非常重要的,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做,即统一认识、完善法律、制定标准。 统一认识是立法修法的前提条件。在资产管理方面,“市场争议最大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因为在将近 100 万亿的财富管理产品当中,银行大约占到了 30 万亿。”吴晓灵认为,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划定非常重要。 她分析称,区分金融产品性质的要素是风险的承担方式和收益的分配方式。资金集合的投资计划有四个特征:第一是按份额募集资金,第二由第三方进行管理,为委托人利益进行投资,第三,投资人承担风险,享受收益,第四,管理人收取管理费用,合伙型的私募基金还可以按合同份额分享部分利润,集合投资在世界各国均被认定为证券。 而银行存款的特征是由银行承担盈亏风险,投资人(存款人)享受固定收益,因而保本保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均已由监管当局认定为结构性存款,要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占用资本金。银行发行的不保本、不保收益的理财产品,符合集合投资的所有特性,发行超出 200 份以上的产品应按公募基金管理。 吴晓灵指出,“不保本又保预期收益的产品是对市场规律的扭曲”,“只要是明示保本保收益,尽管这个收益是浮动的,但应该被认定为结构性存款。唯独银行说现在是不保本,但是又有预期收益,这种产品应该是属于集合投资计划”,她补充说,“但银行往往在预期收益产品上有了亏损的时候,拿自己的总体利润弥补以达到预期收益。一旦产品超出预期收益,银行又会把超出预期收益的那些作为自己的利润计入账中,他认为有了亏损我垫了,那么有盈利应该归我”。吴晓灵强调,不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全部收益应该都归客户所有,银行只能收取管理费用。 “我们应该对此来统一认识,但是这样的产品确实量太大了,将近 30 万亿,我认为应该按新老划断,新的产品一定不能再这样做。不同资管产品的不公平竞争,其根源是对产品性质的认识不同”。 在谈到完善法律制度时,吴晓灵认为,资产管理市场的混乱来自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第一,“《信托法》只是信托关系法,没有把信托经营明确出来,今后修《信托法》给信托经营以单章,而且还应该把财产登记能够对抗善意第三人,这个在法律当中给予明确”。 第二,她认为,应将集合投资计划扩大为证券,纳入《证券法》的调整范围,按照发行和交易公开与非公开,制定信息披露的要求和交易规则。 第三,她认为,应该将《证券投资基金法》修改为《投资基金法》,这样有利于适应市场多层次融资需求,公募的投资范围由法律规定,非公开募集的投资范围由合同约定。吴晓灵建议扩大公募基金投资范围,在一定比例内可以投资于非标产品。 在谈到制定标准,规范财富管理业务时,吴晓灵认为,资产管理市场是人力资本为主的市场,制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资质标准和行为标准非常重要。各类金融机构或独立的资产管理机构,在从事资产管理业务时,除应持有相关的牌照外,还应配备有相当水平资质的从业人员。“如果我们能够在牌照管理上, 在从业人员的资质管理上有所进步,我们的财富管理市场才能够更加规范,发展得更加健康”。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吴晓灵:谢谢忠民主席,非常高兴今天能够来参加 50 人论坛年会。 首先祝贺中国财富 50 人论坛 2017 年北京年会暨第二届成员大会胜利召开。借这个致辞的机会,我想对财富管理的一些问题稍微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财富管理市场在我们当前的金融业当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借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交流和探讨,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的积累促进着中国财富市场的发展,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现在的单位定期存款已经达到 30.8 万亿,而中产阶级人数据瑞信测算已经达到 1.09 亿人。在控制社会杠杆率和货币政策回归中性的大背景下,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作用更加重大。2016 年底,我们的货币供应量 M2 已经达到 155 万亿,信贷/GDP 的比例已经达到了 167.6%。盘活存量增加直接融资数量是新形势下融资的方向。由专业机构进行集合投资更有利于提高社会融资的效率。 这次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来了要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推进金融改革,其中防范金融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防范金融风险、发展财富管理市场当中我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做工作,要统一认识、完善法律、制定标准。 第一,统一认识是立法修法的前提条件。对于第三方机构进行的财富管理在法律关系上是信托。资产管理机构包括信托公司、公募基金或者私募基金的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在货币资产管理时一般采取资金集合投资的形式,这种资金集合投资的形式其法律关系是信托,金融产品属性是证券。当前资产管理市场争议最大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的看法,在将近 100 万亿的整个财富管理产品当中,银行大约占到了 30 万亿。 我们怎么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我认为区分金融产品性质的要素是风险承担方式和收益的分配方式。资金集合的投资计划它的本质特征有四点,第一是按份额募集资金,第二由第三方进行管理,为委托人利益进行投资,第三,投资人承担风险,享受收益,第四,管理人收取管理费用,合伙型的私募基金还可以按合同份额,按合同来分享部分的利润,集合投资在世界各国均被认定为证券。银行存款的特征是由银行承担盈亏风险,投资人(存款人)享受固定收益,因而保本保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均已由监管当局认定为结构性存款,要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占用资本金。银行发行的不保本、不保收益的理财产品,符合集合投资的所有特性,发行超出 200 份以上的产品应按公募基金管理。不保本产品又保预期收益,是对市场纪律的扭曲,银行理财产品近 30 万亿,我们应该对此统一认识、新老划断、正本清源。刚才讲到了,只要是明示保本保收益,尽管这个收益是浮动的,但是已经认定为结构性存款。银行不保本但是又有预期收益的产品应该是属于集合投资计划。但是我们现在的银行往往在预期收益产品上有了亏损的时候,拿自己的利润在进行弥补,而达到预期收益。一旦这个产品超出预期收益,银行又会把超出预期收益的那些作为银行的利润计入自 己的账中,他认为因为我们过去有亏损的我们垫了,那么有盈利应该归我。不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全部的收益都归客户,银行只应该收取管理费用。现在对市场的刚性兑付的误导,对市场产品性质的混淆,关键就在于银行有预期收益但是又不保本的产品,他的这种操作上的不规范性。我们应该统一认识,但是这
[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主论坛速记稿(8.19@北京),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8M,页数55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