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研究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2月白皮书HITE PAPERW中国中部县域经济百强研究Research Report on Competitivenessof Central China’s Top 100 Counties in 20182018郑重声明本报告的著作权归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为“赛迪顾问”)所有。本报告是赛迪顾问的研究与统计成果,其性质是供客户内部参考的业务资料,其数据和结论仅代表本公司的观点。本报告有偿提供给购买本报告的客户使用,并仅限于该客户内部使用。购买本报告的客户如果希望公开引用本报告的数据和观点,在事先向赛迪顾问提出书面要求后,必须经过赛迪顾问的审核、确认,并得到赛迪顾问的书面授权。未经赛迪顾问的审核、确认及书面授权,购买本报告的客户不得以任何方式在任何媒体上(包括互联网)公开引用本报告的数据和观点,不得以任何方式将本报告的内容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人。否则引起的一切法律后果由该客户自行承担,同时赛迪顾问亦认为其行为侵犯了赛迪顾问的著作权,赛迪顾问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研究对象《2018年中部县域经济百强研究》研究内容为截至2018年9月,中部六省(包含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除市辖区以外共计489个县级行政区划(包含90个县级市、389个县、9个自治县、1个林区)的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及富裕程度等方面的情况。图1 2018年中部县域分布图主要发现中部百强呈现“两湖一河”领跑态势。河南、湖南、湖北分别占34席、25席和18席,安徽以15席紧随其后,江西、山西分别占7席和1席。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新郑市、巩义市、南昌县、新密市、肥西县、荥阳市、大冶市分列1至10名。县域经济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推动力。中部六省县域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80%以上,县域国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9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占区域总值的一半以上。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部崛起的现实基础、根本要求和必要手段。中部县域经济呈现非均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态势。“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突出,“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初显,平衡发展是未来中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区域融合协同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城市群建设将县域经济连接贯通,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助力,促中部进县域经济双向外生发展。自身禀赋促进县域经济创新发展。县域经济主体自身禀赋迥异,发展条件和现状不尽相同,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存在差异。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开拓创新发展路径是中部县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五点建议:1、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2、推动区域融合协同发展;3、优化升级产业结构;4、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5、创新发展模式。目 录 CONTENTS第一章 大政方针:县域发展助推中部崛起 1第二章 百强榜单:以评促建迈向高质量发展 6第三章 发展研判:“两湖一河”领跑中部县域 9第四章 区域格局:融合协同成为县域发展重要动力 15第五章 典型分析:探索县域发展新思路 18第六章 总结展望 211第一章 大政方针:县域发展助推中部崛起第一章大政方针:县域发展助推中部崛起中部六省地处我国版图中心位置,横贯东西连同南北。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正式实施,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重大问题展望到2025年)。新规划在继承原有“三基地、一枢纽”(中部地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中心、四区”的战略布局,中部崛起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中部概况中部六省地域广阔,整体面积为10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0.7%,由于中部地理位置居中,且公路、铁路、高铁、航空、水运、管道等交通体系发达,使其既能承接东部沿海省份的产业转移,又能对西部地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山西、河南和安徽煤炭储量分别位居全国第1、第6和第7位,锰、铜、硫、铁和磷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0.2%、36.4%、47.4%、30.1%和35.3%,为中部六省日后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部六省人口总计3.67亿,占全国人口的26.6%,2017年平均城镇化率为53.4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1个百分点,是我国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来源地;2017年人均GDP为48765元,较全国水平低10895元,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人口红利尚有可挖掘空间。中部六省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总值的21.7%,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总量的26.3%,出口总额占全国总量的7.4%,人均消费支出为19125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54元;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待提高。第一章 大政方针:县域发展助推中部崛起2依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部六省在发展定位上应当依托区位优势,拓展强化全国性交通运输枢纽地位,加快全国性物流节点建设,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积极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发展;依托劳动力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战略新兴产业,完成产业转型升级;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继续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全国农产品供给提供有力保障。战略定位解读全 国 重 要先 进 制 造业中心中部地区工业基础良好,产业门类齐备。自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打造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园区、产业和产品。中部地区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诸如富士康等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域内发展良好。山西省煤炭和新能源利用方面前景广阔;河南省农业科技发展迅猛;安徽省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湖北省武汉东湖高新区、湖南省湘江新区、江西省赣江新区积极承接先进制造企业,不日将成为全国制造业重要的基地载体。全 国 新 型城 镇 化 重点区截至2017年底,中部地区常住人口达3.67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6.41%,平均城镇化率为53.4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1个百分点,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中部地区人口相对密集,大量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城镇化发展基础和潜力巨大。作为我国外出农民工的主要来源地,中部地区是落实全国“3个1亿人城镇化战略”的重点区域。全 国 现 代农 业 发 展核心区中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0.7%,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3.8%,农村人口约占全国的30%,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30%,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做出重大贡献,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中部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改造基本农田,培育优良品质,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助力。全 国 生 态文 明 建 设示范区中部地区地处黄河、淮河、长江等流域,拥有洞庭湖、鄱阳湖等众多湖泊,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水源地。以江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武汉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系列综合实验平台等先发优势,中部地区应积极探索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创新试行生态补偿体制机制,塑造全国绿色发展的典范。全 方 位 开放 重 要 支撑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东部地区已逐步开展向产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转移。中部地区不仅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客观能力和基础条件,也形成了向西部辐射的优势产业,必将在区域融合和双向开放方
[赛迪顾问]:2018中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研究,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4.71M,页数27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