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汇丰智库《深港制造业合作的两条路径和四项举措》

北大汇丰智库智库大汇丰智库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北大摘要1提到深港合作,最先想到的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合作,而有关制造业领域的合作鲜少提及甚至有些让人费解。事实上,香港早在 2015 年就提出“再工业化”,并开启相关尝试,2022 年 6 月特区立法会新一届特区政府架构重组方案做出利于“再工业化”的调整,通过了“制订全盘工业蓝图”的议案,7 月香港民建联立法会议员发布“香港工业 4.0——再工业化启动建议书”,“再工业化”已然成为香港发展的焦点。而此前不久,深圳已经提出“工业立市”,并对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进行长远布局。深港两地对工业经济重要性的共识为合作埋下了种子。8 月宝安发布的重大空间战略构想中明确提及了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的规划部署,深港制造业合作蓝图正在铺开。本文从深港两地的产业现状入手,分析当前深港制造业合作的基础、进展以及主要制约因素,提出推进两地制造业合作的具体思路及建议:即两条路径和四项举措。两条路径指的是在前海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以“前研后造”模式将香港的研发优势和深圳的制造优势充分结合,配合周边的会展、商务、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融合发展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在规划中的新田科技城探索“研造一体”模式集合深圳、香港优势制造企业关键生产环节和河套科技创新区已有的科创资源,打造高附加值产业链环节集聚要地,推进香港“再工业化”,同时为应对国外针对中国大陆的供应链阻断提供缓冲地带。为提高上述路径的可行性,需要从工业用地、企业布局、人才供给和生产性服务配套等四个方面做好支持工作。 北大汇丰智库经济组(撰稿人:王若林)成稿时间:2022 年 9 月 21 日联系人:程云(0755-26032270,chengyun@phbs.pku.edu.cn)北大汇丰智库智库大汇丰智库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北大专题报告系列1一、香港产业现状香港的产业发展经历了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历程。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在香港工业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美国逐步奠定了世界经济中心和科研中心的地位,开始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钢铁、纺织等差传统产业转移到德国和日本,推动了德日两国的战后复苏和工业化进程。到六七十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为适应产业升级要求,也开始逐步将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加工型产业向外转移,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四小虎成为主要的目的地。香港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走上了工业化道路,迎来了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期,1970 年香港制造业占 GDP 的比例高达 31%,创下了历史峰值。七十年代末石油危机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原材料、土地、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给香港制造业带来发展难题,与韩国和中国台湾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半导体产业实现产业升级的路径不同,香港选择了另一条产业路径:大量制造业企业迁往刚迎来改革开放的内地,通过“前店后厂”模式逐步实现制造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贸易、金融、地产逐渐成为香港支柱产业。九十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香港的股市和楼市都遭受重创,楼市更是经历了长达六年的下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脆弱性显现。为走出困境,香港先后推出数码港计划和硅港计划,但都收效甚微。2015 年香港成立创新及科技局,致力于推动智能生产,启动香港“再工业化”,一方面鼓励传统制造业回归,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为传统制造业赋能,推动产业升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香港制造业振兴迎来新的契机。1、制造业占比 1%左右香港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基本稳定在 0.1%,第二产业(制造业、建造业及电燃水供应等)占比持续下降,由 2000 年的 12.6%降至 2021 年的 6.2%,其中制造业的流出是主要原因。受本土原材料、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以及内地投资优惠政策吸引,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大量港商将生产线迁至内地,只北大汇丰智库智库大汇丰智库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北大深港制造业合作的两条路径和四项举措2保存在香港的进出口贸易业务。这部分人往往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内地工厂的所有者或合伙人,也是香港的贸易商,从内地工厂购进货物,通过香港贸易公司销往全球。这种“前店后厂”的模式的确解决了香港的燃眉之急,使香港走上了服务型经济道路,实现产业转型,并很快发展成为全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但也因此错过了制造业升级的机会。再看其他亚洲四小龙国家,中国台湾在 1980 年建成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大力扶持自动化技术、高科技工业、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韩国则以政府为主导,力推半导体产业发展;新加坡在李光耀的带领下积极发展电脑制造和软件研发。由此,香港的制造业占比一路下滑,从 1970 年的 31%跌至 1989 年的 19%,再到 1999 年的 5%。尽管 1999 年特区政府提出数码港计划,发展高科技企业,但最终被地产商用来炒地获益。2000 年香港制造业产值 614 亿港元,占本地生产总值4.8%,到 2015 年已降至 267 亿港元,占比仅有 1.1%。同年,特区政府成立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表示要推动香港“再工业化”,研究发展适合以香港为基地的工业,鼓励私营机构投资创新科技。2016 年起制造业产值下降趋势止住,并有小幅上升,2019 年甚至同比增长 6.5%。但制造业产值占 GDP 比始终在 1%左右,未见明显提升。图 1:香港产业结构变迁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北大汇丰智库注:若拉长观测区间,则香港产业结构变迁过程更清晰,但香港分行业地区生产总值自 2000年起开始公布,仅能从新闻及书籍中获得部分早期产业结构信息,如上世纪 70 年代其制造业占比一度超过 30%。北大汇丰智库智库大汇丰智库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智库北大汇丰北大专题报告系列3图 2:香港制造业产值及占本地生产总值比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北大汇丰智库与制造业产值及占比下降伴随的是机构单位数目和从业人员的持续减少,2005 年制造业单位有 12643 家,从业人员 14.5 万人,到 2020 年已分别降至 6857家、8.3 万人,降幅均超过 40%。图 3:香港制造业机构单位数和就业人员数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北大汇丰智库2、缺乏高新技术制造业从细分行业结构看,香港制造业基本上为传统制造业,包括食品饮品、纺织服装、纸

立即下载
互联网
2022-11-16
24页
2.92M
收藏
分享

北大汇丰智库《深港制造业合作的两条路径和四项举措》,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2.92M,页数24页,欢迎下载。

本报告共24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本报告共24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水滴研报所有报告均是客户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商用。
相关图表
图2.
互联网
2022-11-16
来源:埃森哲+技术推动可持续:双擎驱动,融合发展
查看原文
图1.
互联网
2022-11-16
来源:埃森哲+技术推动可持续:双擎驱动,融合发展
查看原文
图13. 零售和电子零件行业在四大维度的得分存在差异
互联网
2022-11-16
来源:埃森哲+2022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
查看原文
图12 . 四大维度有不同的进阶道路
互联网
2022-11-16
来源:埃森哲+2022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
查看原文
图11. 领军企业四大差异化特征
互联网
2022-11-16
来源:埃森哲+2022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
查看原文
图10. 领军企业从数字化投资中获得稳健绩效
互联网
2022-11-16
来源:埃森哲+2022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
查看原文
回顶部
报告群
公众号
小程序
在线客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