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带一路”中的法律与实践Ⅱ
出版声明:本出版物不代表金杜律师事务所对有关问题的法律意见。任何仅仅依照本出版物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做出的作为和不作为决定及因此造成的后果由行为人自行负责。如您需要法律意见或其他专家意见,应该向具有相关资格的专业人士寻求专业的法律帮助。版权声明:© 金杜律师事务所2018年版权所有金杜律师事务所保留对本书的所有权利。未经金杜律师事务所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或通过任何方式(手写、电子或机械的方式,包括通过复印、录音、录音笔或信息收集系统)复制本书任何受版权保护的内容。有关本书的咨询及意见和建议,请联系:publication@cn.kwm.com智库报告:聚焦“一带一路”中的法律与实践Ⅱ带一路”项目提供服务,业务范围涵盖能源、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以及金融、制造、服务等“一带一路”建设重点行业,在“一带一路”项目全流程法律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把控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众多中国企业成功实现其海外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持。金杜法律研究院是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金杜法律研究院以服务国家、服务企业、服务行业为定位,秉承独立、客观、专业、可行的理念,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金杜法律研究院亦致力于深入解读国家和政府在经济事务管理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公共政策,对企业在改革发展和“ 走出去” 战略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提供具有建设性和实操性的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2017年,金杜律师事务所、金杜法自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批批重要项目相继落地。作为参与主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全新商业投资环境与市场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由于“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沿线国家法律制度和法治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法律环境多变,而项目往往行业跨度大、执行周期长,涉及法律专业领域广,前沿法律实践相对有限,所以将“一带一路”项目的实操经验进行分享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极具意义。 作为一家根植中国的全球性法律服务机构,金杜律师事务所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凭借卓越的国际法律执业能力,致力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截至目前,金杜已经为上千个“一前言律研究院携手,联合发布了《智库报告:聚焦“一带一路”中的法律与实践》,将在“一带一路”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和实操经验进行总结,从宏观视角解读大势、从操作层面提供建议,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有益借鉴,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作为《智库报告:聚焦“一带一路”中的法律与实践》的续集,本书汇编了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案例分析、政策解读、法律实践等专业文章,集中体现了金杜律师事务所、金杜法律研究院“一带一路”系列研究的最新成果。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金杜律师多年从事境外投资法律实务的经验总结和专业建议;第二部分则是具有丰富“一带一路”项目经验的金杜律师对具体国别的法律、政策的深入解读和具体案例的分析文章。借此,以飨读者。出售境外国有产权:国企必备操作指引“一带一路”的境外投资 :了解适用中国法的合同与适用境外法的合同之间的概念差异欲乘风,必承重:跋履海外电力投融资项目投资仲裁作为PPP项目争议解决的路径“一带一路”下国际工程保函风险防范了解世界银行的制裁体系以及诚信在订约和履行中的重要性有效管理中国境外并购的十条实用技巧05172024303437综述篇41444852566064国别篇外商在俄罗斯战略投资将受更多监管俄罗斯电力市场 | 先看懂,再玩转俄罗斯电力市场:1250MW的可再生能源“小目标”,不该来点优惠政策吗?新兴国家再生能源电力市场风起云涌⸺04 综述篇05出售境外国有产权:国企必备操作指引熊 进 费大可在过去近十年中,积极响应中国政府“走出去”的号召以及“一带一路”的倡议,中国国企在全球各地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个日趋明显的现象:由于战略调整、境外国资监管加强(包括主业与非主业的监管要求)以及市场的客观变化等因素,国有企业从已经完成投资的存量资产中全部或部分退出的交易也在不断涌现。无疑,这也是国有企业的投资与投后管理越来越市场化的一个明显例证。国有资产的出售受到非常严格的法律监管,其交易的流程涉及评估、核准(备案)以及进场交易等特殊的流程。对于在中国境内出售国有资产,各类市场参与主体(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对相关的机制与监管要求相对而言都比较熟悉。然而,有别于境内国有资产处置较为全面成熟的体系(包括通过相关的国有产权交易所公开进场交易),目前对国有企业出售境外的国有资产缺乏清晰且统一的法律规定,市场也尚未形成广为接受的交易惯例与做法。另一方面,这些境外国有资产本身处于与中国境内完全不同的商业与法律环境;同时,潜在的买方不但有中国的国有与民营企业,也包括境外的买方(包括境外合资公司中的当地股东)。因此,无论从商业、交易还是法律的角度来看,很多境内国有资产的出售要求与通行做法很难完全原封不动照搬适用于境外(通常更市场化)的出售流程(包括买方诉求)。因此,“跨境”出售境外的存量国有资产,给作为卖方的国有企业以及作为买方的中外买家(包括他们的专业顾问)都带来了非常不同的法律与交易实务挑战。能否将出售流程与成熟的跨境交易规则与惯例相衔接,如何协调市场化发展与国资监管合规之间的平衡,考验着交易各方以及他们的专业顾问的智慧,也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包括顶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近年来代表国企卖方处置境外国有资产所获得的宝贵经验,结合我们作为牵头法律顾问代表众多中国企业(作为买方)进行境外投资所获得的大量经验,本文从国企出售方的视角(卖方视角),讨论了境外国有资产出售交易可能涉及的重要问题及解决方案,旨在给未来的国企出售方在进行类似出售时提供可供参考的实操指南。熊 进金杜合伙人 公司业务部06 问题1:出售境外国有产权是否一定需要进场交易?结论与境内国有产权交易“原则上必须进场交易”的要求不同,境外国有产权的出售并非一定需要“进场交易”。对于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央企,并不强制进场交易,仅要求“多方比选意向受让方”;具备条件的,应当公开征集意向受让方并竞价转让,或者进入中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交易试点机构挂牌交易。对于地方国企,除了个别省份的国资委要求比较严格外(如北京、广西省原则上须在交易所挂牌交易,广东省要求优先考虑进场交易,浙江省规定在“国内有符合条件的受让人的,可优先在国内的产权交易机构挂牌交易”),基本上不强制要求进场交易。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不断走向市场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国资的监管方式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避免无序与不确定的监管机制带来国资的流失,或导致市场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僵化和非市场化的监管要求与机制设计制约了国企的市场化运作与发展),国资管理也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相关的顶层设计。因此,本文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国有资产监管部门以及境内的产权交易所未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机制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注:本文仅讨论国有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处置存量境外国有产权的情形,参考《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2号)中对于境外国有产权的定义,“境外国有产权”是
[金杜律所]:聚焦“一带一路”中的法律与实践Ⅱ,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2.73M,页数71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