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

2023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目录1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流动人才特征2 榜单概览:京沪深居前三,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2.1 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TOP100:京沪深居前三,百强东部城市占比超七成2.2 人才流动趋势:一线城市、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高能级城市人才跨区流动性上升3 重点城市:京沪苏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内人才流动为主流3.1 一线城市: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沪深广占比小幅下降3.2 二线城市:苏人才净流入且占比呈上升趋势、宁锡人才净流入且占比稳定正文1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流动人才特征数据说明及特征:智联招聘拥有 3.21 亿+职场人用户,月活跃用户数 5127 万+,累计合作企业数达 1176 万+,其中,求职人才即当年有简历投递行为的用户中约 8 成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 22.1%;在求职人才中,约四成为跨城求职者,即现居住城市和简历投向城市不同的流动人才。1)从性别看,2022 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 56%,高于求职总体的 53%,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2 年求职人才中男女比例为 53:47,其中流动人才男女比例为 56:44。2019、2020、2021 年流动人才男女比例分别为 60:40、57:43、58:42,求职人才性别比缩小。2)从年龄看,2022 年流动人才中 18-30 岁人才占比66.9%,高于求职总体的 61.1%,30 岁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2 年流动人才中 18-25 岁、26-30 岁、31-35岁、36-40 岁、41-45 岁、46 岁及以上分别占比 39.6%、27.3%、16.5%、8.9%、4.2%、3.4%,各年龄段分别较求职总体高 5.6、0.2、-2.6、-1.8、-0.9、-0.6 个百分点,说明30 岁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19-2022 年流动人才中 30 岁以下占比分别为 64.8%、68.6%、64.4%、66.9%。3)从学历看,2022 年流动人才中 52%为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于求职总体的 45%,高学历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2 年求职人才中初中及以下、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占比分别 4.5%、8.4%、42.5%、39.6%。流动人才中本科、研究生学历比重均高于整体水平,2022 年流动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51.6%,较求职总体高 6.9 个百分点。2019-2021 年流动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50.7%、56.6%、55.7%,流动人才学历占比逐渐恢复至 2019年的水平。4)从工资看,2022 年流动人才中 30%月收入为 8K 以上,高于求职总体的 28%,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2 年总体求职人才与流动人才中月收入在 8K 以下占比分别为 72.4%、70%,月收入在 8K 以上占比分别为 27.6%、30%。2019-2021 年流动人才中月收入在 8K 以上的占比分别为 26.4%、24.4%、29.6%,高收入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5)从行业看,2022 年流动人才中 50%分布在 IT 互联网、房地产、制造业行业,其中由于房地产行业由于处于调整期等,人才异地求职比例较 2021 年明显增高。2022 年求职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是 IT|通信|电子|互联网、房地产|建筑业、生产|加工|制造,分别占比 20.7%、15.6%、13.9%,合计占比 50.1%;流动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也是上述三个行业,分别占比 21.1%、17.5%、13.7%,合计占比 52.3%,说明流动人才分布更加集中,且流动人才在房地产|建筑业的分布远高于所有求职人才。2 榜单概览:京沪深居前三,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2.1 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TOP100:京沪深居前三,百强东部城市占比超七成从人才吸引力指数观察,2022 年北京、上海、深圳位居前三名,北京连续多年占据榜首,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无锡位居前十。为衡量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净流入。人才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人才净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分别反映该城市引得来和留得住的能力。其中,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不在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该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为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其他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指现居住地和简历投向地不一致的人才。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投向某城市的应届生人才/应届生求职人数总量,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投向某城市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硕士及以上求职人数总量,分别反映城市对年轻大学生和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从结果看,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市人才吸引力指数连续三年第一;由于薪资优势明显,北京对求职者保持较高吸引力,随着人才引进政策放松,北京人才流入增加、流出趋势缓解,人才保持净流入,近几年排名占据榜首;上海市经济体量大且增长稳定,2017-2022 年分别名列第 1、1、1、3、2、2 位;深圳则位次有所下移,2017-2022 年深圳排名第 2、2、3、4、3、3 位;广州 2017-2022年排名第 4、4、4、5、4、4 位,较为稳定;杭州因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排名一直位列二线城市首位,2017-2022 年排名分别名列第 5、5、5、2、5、5 位;南京、成都、苏州较稳定,2017-2022 年排名南京为第 6、7、6、6、8、6 名;成都为 7、6、7、8、6、7 名;苏州为 8、9、9、7、7、8 名;无锡 2022 年首次跻身前十。2022 年 TOP50 城市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 37、6、5、2 个,分别占各区域城市总数的 42.5%、7.5%、5.3%、5.9%;一二三四线分别有 4、28、15、3 个,分别占一二三四线城市总数的 100.0%、80.0%、18.5%、1.7%;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分别有19、7、3、3、2 个,分别占各区域城市总数的 73.1%、77.8%、23.1%、11.1%、12.5%。2022 年应届生、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一线城市的占比为 20.7%、26.8%,分别高于流动人才流向一线城市2.1、8.1 个百分点;约 5 成的应届生、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二线城市,应届生和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从应届生看,应届生人才流入一二线城市合计占比 69.9%,高于整体人才流入占比的 63.5%,与整体流动人才相比,应届生人才更加倾向一、二线城市。从硕士及以上人才看,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一二线城市合计占比 77.5%,高于人才流入占比的 63.5%,其中一线、二线城市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分别比人才流入占比高 4.2、5.9 个百分点,与整体流动人才相比,硕士及以上人才倾向流入一二线重点城市集聚。2.2 人才流动趋势:一线城市、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高能级城市人才跨区流动性上升人才净流入占比是人才吸引力指数的核心

立即下载
综合
2023-11-23
智联招聘x泽平宏观
44页
3.32M
收藏
分享

[智联招聘x泽平宏观]:2023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3.32M,页数44页,欢迎下载。

本报告共44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本报告共44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水滴研报所有报告均是客户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商用。
相关图表
同行业上市公司指标对比
综合
2023-11-23
来源:新股覆盖研究:永达股份
查看原文
公司 IPO 募投项目概况
综合
2023-11-23
来源:新股覆盖研究:永达股份
查看原文
我国新增陆上和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
综合
2023-11-23
来源:新股覆盖研究:永达股份
查看原文
2020-2025 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预测)
综合
2023-11-23
来源:新股覆盖研究:永达股份
查看原文
2017-2022 年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综合
2023-11-23
来源:新股覆盖研究:永达股份
查看原文
2010-2021 年工程机械行业营业收入及增长率
综合
2023-11-23
来源:新股覆盖研究:永达股份
查看原文
回顶部
报告群
公众号
小程序
在线客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