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及下辖各区县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4)
区域研究报告 1 重庆市及下辖各区县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4) 公共融资部 吴梦琦 经济实力:重庆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及综合交通枢纽,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重要承载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并进一步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重庆市未来发展具备区位、政策及战略等多重优势。 重庆市经济总量保持省际中游、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23 年全市内生需求复苏,工业生产及服务业增长加快,经济增速略高于同期全国水平。2023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三万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五位(次于北上深广)、省际中游;同比增长 6.1%,分别高出上年全年、全国同期 3.5 个、0.9 个百分点。投资和消费依然是重庆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023 年,全市制造业投资继续发力,基础设施投资增幅有所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负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总体回升至 4.3%,高于全国、西部地区同期水平。受益于旅游消费刺激及促消费政策等,2023 年全市消费市场明显回暖,全年增速同比大幅提升 8.9 个百分点至 8.6%,高于同期全国水平。主要受笔记本电脑订单下降影响,2023 年全市对外贸易货值转为负增长。2024 年前三季度,主要因汽车及化工等主导工业产业增长拉动,重庆市经济增速小幅回升,但受基础设施投资及消费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内需增长承压。当期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32 万亿元,同比增长 6.0%,分别高出上年同期、全国同期 0.4 个、1.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 8.1%、3.8%和 1.8%。 重庆市区域发展差距大,经济及人口集聚能力自优到劣排序依次为中心城区、渝西地区、渝东新城、渝东北地区和渝东南地区。2024 年主城都市区新添原渝东北地区成员垫江县,由渝西 21 区扩围至 22 个区(县),进一步凸显其推动区域发展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核心引擎作用。受内生需求回暖、产业经济复苏等因素拉动,除上年增速居全市首位的大渡口区及梁平区经济增速同比下跌外,2023 年其余区县经济增速均明显回升,其中主城九区经济增幅总体落后于其余片区,主要系经济增长受房地产开发投资下行影响较大所致。主城九区仍是全市发展的“极核”,系全市都市功能及电子、汽摩等主导产业核心承载区,人口及产业集聚能力市内最强。其中渝中、渝北、江北三区产业布局及经济体量保持领先优势,金融资源也最为丰富,尤其渝北首位优势突出,是全市 GDP 唯一新世纪评级版权所有区域研究报告 2 超两千亿元的区县,也是全市汽车及电子产品重要生产基地,分别与沙坪坝区、南岸区几乎共同生产了全市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九龙坡区和沙坪坝区也属工业大区,分别是全市汽摩整车、笔记本电脑的主要生产地,后者主要依托境内由重庆高新区直管的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 2023 年约生产了全市 71%的笔记本电脑,也由此贡献了全市约 42%的进出口值;同受笔记本电脑出货值下降影响,当年渝北和沙坪坝两区进出口额延续下降态势。巴南、北碚、南岸三区是全市摩托车及手机等电子产品主产区,其中 2023 年巴南区地区生产总值继续超千亿元,南岸区近千亿元。大渡口区经济总量相对偏小,2023 年仍未足 370 亿元。渝西地区和渝东新城均是全市工业化城镇化主要着力区,主要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及产业外溢,两大片区工业基础相对较好,但电子和汽摩等产业体量及能级相对较低。其中涪陵、江津、永川、长寿和璧山等五区工业经济体量相对领先,且保持增长态势。两翼地区中仅区域中心城市万州区、黔江区被划定为城市化地区,前者经济具备体量优势,后者及两翼地区其余区县经济实力相对偏弱。万州区 2023 年经济总量继续超千亿元,次之的三峡库区增长极成员开州区、云阳县和近主城都市区成员梁平区、忠县 2023 年经济总量处于 500 亿元至 700 亿元之间;其余区县经济体量均偏小,其中城口县仍为全市经济总量最小的县,2023 年尚未及百亿元。2024 年上半年度,主要受工业增长加快等影响,多数区县经济增速同比有所回升,各片区经济增长水平相近,其中基数较大的主城九区工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及消费增速均值落后于其他片区,经济增幅均值略低于其他片区。 财政实力:主要因上年留抵退税拉低基数、经济回暖、中央补助持续支持等,2023 年重庆市综合财力继两年连降后恢复增长态势,但支出规模同步增长,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仍较大。2023 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税收收入分别为2440.77 亿元、1476.09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6.0%、16.1%,增幅均超全国平均水平。同年全市税收比率为 60.48%,基本较上年持平,财政收入质量及单位 GDP创税能力在全国各省(市、区)中相对居后。同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46.01%,较上年有所提升,但收支平衡对上级补助收入依赖度仍高。2023 年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同比继续增长 10.8%至 2568.52 亿元,依旧是当年全市第一大收入来源。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也是全市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 年全市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1878.62 亿元,同比增收 7.1%。主要受上年增值税高基数及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等影响,2024 年前三季度全市税收增幅明显回落,但得益于政府加大存量资产盘活力度拉动非税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仍较突出。当期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794.2 亿元,同比增长 6.7%,高于同期全国水平;其中税收 1086.7 亿元,同比微增 0.6%,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等均小幅减收。同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同比有所加快,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同比微降至 46.7%。同期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 805.9 亿元,同比增新世纪评级版权所有区域研究报告 3 长 13.1%。 重庆市下辖区县单位 GDP 财税产出能力普遍偏弱,区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整体偏小,收支平衡总体对上级补助收入依赖度较高。受上年留抵退税政策拉低基数、经济回升、加大非税筹措力度等影响,除城口县外,2023 年其余区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恢复增收,两翼地区增幅相较突出,但多数区县增收主要依托非税增长拉动。主城九区整体财收规模及质量仍具备领先优势。其中江北、九龙坡、南岸和渝北四区 2023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 60 亿元,尤其江北区规模略超80 亿元,居全市首位,但江北、九龙坡两区规模位次前移均主要由非税高增带动,后续收入稳定性有待观察;北碚和大渡口两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仍相对较小,2023 年低于 35 亿元,且二者财政收入质量均一般,前者增量主要来自非税,后者为全市唯一税收负增长区县,主要系上年留抵退税政策影响小,当期工业及房地产业下行综合影响所致;其余中心城区 2023 年收入规模略超 40 亿元,其中经济总量排名靠前的渝中区 2023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继续低于 45 亿元,增幅处低位,主要系非税及企业所得税等减收影响所致。渝西八区 2023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
重庆市及下辖各区县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4),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2.93M,页数35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