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持生存到全面反弹:后疫情时代的未来工作模式
从维持生存到全面反弹:后疫情时代的未来工作模式 From survive to thrive | The future of work in a post-pandemic world 02 新冠疫情爆发之初,我们总结了富有弹复性的领导者在引领自身企业安度危机之时所需经历的三个阶段: • 积极响应:着眼当下,确保业务持续发展; • 稳健恢复:学以致用,强劲成长 • 全面反弹:磨砺以须,迎接“新一轮常态发展” 彼时,大部分企业的首要重点均为“积极响应”——以确保健康、安全、必要服务及工作线上化为重,制定关键决策,推动各项变革。 随着企业成功度过“积极响应”阶段、步入“稳健恢复”,企业领导者开始着手评估当前形势,并采取关键举措制定未来规划,依据不断变化的新常态调整思维视角,有效应对长期持续的颠覆性变革。 在“稳健恢复”阶段,我们鼓励领导者开展五大关键行动——自我审视、全心承诺、全力参与、全面重塑、重新启程,以开展布局规划,进一步强化市场地位。 “积极响应”与“稳健恢复”两个阶段的成果喜忧参半——在健康安全面临挑战、焦虑情绪日益上升的背景下,员工生产效率与参与程度显著提高,同时伴随着持续不断的社会与文化转型变革。 步入2021年,企业应转变思维,着眼于未来发展。在领导者持续“积极响应”新的挑战,推动“稳健恢复”之际,我们须采取行动,明确界定“新一轮常态发展”对工作、员工以及工作场所的意义。如今,企业及领导者亟需调整重心,推动“全面反弹”。 显然,推动未来全面反弹并不意味着挑战与变革将彻底消失。相反,这表示企业需顺应形势,适时调整,分清主次,同时构建弹复力,方能稳度危机。要实现全面反弹,企业不仅需要针对未来工作模式下的复工复产开展规划,亦需要充分把握疫情下的契机,推动形成全新洞察与能力,全面重构未来。 From survive to thrive | The future of work in a post-pandemic world 03 未来并不如愿 企业转向全面反弹的第一步,首先需要坦诚地审视过去一年在加速推进未来工作模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先看好的一面。新冠疫情期间,无数企业及员工挺身而出,直面挑战,充分展现出坚韧不屈的人类潜能。无论是更自由地选择远程或线上办公,寻求新的协作方式,还是更审慎地明确必要的工作任务以及最重要的工作成果,抑或以前所未有的全新方式充分利用技术力量,变革工作方式和挑战传统观念已然成为当前新时代的鲜明特质。 与此同时,多种非预期影响亦已浮现。员工健康安全形势持续恶化,焦虑情绪1与封闭隔离日益加剧,归属感日渐消逝——这些均是企业长期面临的问题。2我们顺应时势,重构了工作环境,以期用更少的投入获取更大的产出。工作日平均工作时长增加了48.5分钟,3 每日会议时间增长了13%,工作倦怠率亦因此而上升。4孩子年龄在18岁以下的父母中,有55%的母亲及32%的父亲表示疫情期间其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恶化。5而这对女性的影响尤为严重:研究表明,美国因疫情导致的失业人群中有近六成为女性;6而在英国,疫情期间母亲失业的可能性较父亲高出47%。7 这些非预期影响并非意料之外。思维方式上的不足已经在未来工作模式领域存在了数十年之久,上述影响则是在同一思维方式下的必然结果。 纵观历史上塑造了现代化工作场所的各次技术革命——从蒸汽机的出现到个人电脑及智能手机的问世,工作的设计从未将工人纳入考量。一直以来,工作始终是一系列任务与活动的集合,经过分组形成各项流程并按照产出衡量成效,再进一步组织成为生产流水线,并通过机器实现自动化。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智能机器和认知技术迅速发展,已经重复多次的历史再次重演。我们部署了各种软件以完成日常工作任务,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并驱使工人紧紧跟上工厂机器人的工作效率。然而,我们却未能通过释放人类的创造力来创造新的价值,我们过多专注于提升效率,而忽视了重塑工作本质并充分挖掘人的潜能。 为彰显人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某全球零售商近期解除了与机器人公司的合约,中止为其店铺提供货架扫描机器人。此前,该零售商计划将部署机器人的店铺从500家扩大至1000家,此举则大大违背了这一初衷。如今,该零售商转而计划用人工取代机器人,以工作为核心,专注于完成工作所需的各项要素,如异常处理和精细驱动技能等。 我们推动变革,解除了对劳动力的束缚,以支持自由职业和零工经济趋势,却未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如何维系员工与企业、企业宗旨以及人际关系之间的纽带。我们注重数字化体验,却忽视了打造卓越员工体验所需的各类要素:幸福感,归属感,以及促进员工充分发挥潜能的理想工作环境。8 我们促使员工转向线上办公模式,并要求其与日益全球化和虚拟化的团队开展协作。然而,我们却未借此时机重新设计实体与数字化工作场所,亦未重新调整所需的组织架构及领导能力,以优化员工个人及团队潜力,顺应灵活办公的工作环境。 面对疫情,许多人将之视为“短暂的风暴”,并以一种疫情结束在望的心态采取应对措施,期望着在疫情结束之后企业可立刻恢复如常。我们迟迟未能认识到疫情所带来的根本性转变,亦未能及时采取必要行动打造长久的弹复力。 不同的是,我们如今有机会做出改变。我们有机会按下重启键,以过去不可能实现的方式重新定义各类规范和假设。我们可以重塑工作、劳动力和工作场所,打造强韧的企业弹复力,实现长远发展。我们亟需把握机遇,推动未来全面反弹。 我们应适时停下脚步思考:若企业受新冠疫情的重重限制而被迫加速推进未来工作模式部署,一旦这些限制被解除,企业将面临何种选择?过去十个月所见证的未来工作模式,是否与企业未来十年所期望的模式一致? 鉴于此,如今正是企业从稳健恢复迈向全面反弹的绝佳时机。企业应思考: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何时能够实现?如何实现? 员工幸福感的重要性 根据德勤《2020全球人力资本趋势报告》,96%的受访者认为提升员工幸福感是企业的责任。但亦有79%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企业并未并将员工幸福感融入到工作场所设计中。 From survive to thrive | The future of work in a post-pandemic world 04 图1 以人为本 自撰写关于未来工作模式的文章起,我们始终以三大紧密相连的要素为基础构建未来工作模式框架,即工作(事件)、劳动力(人物)及工作场所(地点)(图1)。然而,疫情的影响使我们认识到这个框架存在一个缺陷。许多企业均主要关注技术对三大要素的影响,而我们认为,重点应在于设计本质上以人为核心的未来工作模式。正如一位知名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近期所言,“我们正处在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时代。” 10正是由于缺少了“以人为本”这一要素,才会出现预期以外的疫情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转型契机,助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未来工作模式。 构建以人为本的未来工作模式并不意味着一切以人为先、机器次之,而是指创造一个能 使企业充分发掘员工潜能的工作环境,从而有效应对如今以技术驱动发展的时代。在这一模式下,企业赋予员工工作的代理权和选择权,充分激发员工对企业战略和需求的兴趣与
[德勤]:从维持生存到全面反弹:后疫情时代的未来工作模式,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49M,页数10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