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2022版)-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
零碳智慧园区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2022年1月编写组指导委员会戴 红孙文龙范科峰钱 恒荣文戈尹洪涛编写组成员王君菠张 群冯 澄庞 松杨 光张红卫李 腾郑秋宏彭革非耿 涛张 星曾祥佳邹健东陈凌云蒋 磊黄 亚黄家晖毛荟慧刘 文邓 三李竹青张 聪王飞飞邰鑫月于 淼包哲静沈红超李 赟黄 锐王 笑刘丽芳隋泽昱周希炜谷丽娟朱统意编写单位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中交机电工程局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光大节能照明(深圳)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豪尔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逸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浦东供电公司北京五一视界数字孪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城市大脑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特斯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万向区块链股份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气候变化是一项跨越国界的全球性挑战。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国际组织密切关注的问题。在《巴黎协定》的指导下,各国达成了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2℃之内的共同目标,同时寻求将气温升幅控制在1.5℃以内的措施。为共同解决全球气候问题,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我国于2020年9月明确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双碳”目标的提出将再次考验“中国速度”。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也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最重要、最广泛的空间载体,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牵住的“牛鼻子”。作为先进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活动蓬勃发展的产业活动主要载体,各类园区将在“双碳”战略实践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零碳园区建立在数字化全面赋能的智慧园区基础之上,数字化手段贯穿零碳园区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成为零碳园区的基本特征,因此零碳园区一定是智慧园区。零碳园区和零碳智慧园区为同一概念。零碳智慧园区建设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等全生命周期融入“碳中和”理念。零碳智慧园区的实现,离不开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多种手段的支撑。同时,需要通过产业低碳化发展、能源绿色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碳要素智慧化管理,以在园区内部达到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实现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零碳智慧园区建设需要明确目标愿景和建设思路,构建零碳转型的能力保障,并依托关键技术和要素支撑,依据行之有效的路径持续推进。关于零碳智慧园区的内涵、建设思路等,业界还未达成统一共识。为响应“双碳”战略,探索提出零碳智慧园区建设路径,依托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智慧园区专题组,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相关单位编制形成《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2022版)》(简称“本白皮书”)。本白皮书基于各相关单位的实践经验以及业内相关研究成果,探索提出了零碳智慧园区内涵与架构、核心场景、建设路径等,并总结分析了不同类型园区典型实践案例的经验,为零碳智慧园区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本白皮书为零碳智慧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将有助于推进“双碳”战略的实施。 前言目录第一章 机遇环境篇“双碳”建设是双循环下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双碳”建设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落地延伸“双碳”建设是全球共识下展现大国形象必由之举“双碳”建设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步伐0404050506070708080909101213131414101111园区是产业活动主要载体,能够承担产业零碳升级重任园区聚集先进要素,能够成为零碳突破点和标杆园区积累绿色实践经验,进一步奠定建设零碳智慧园区基础智慧园区广泛铺开,数字化全面赋能园区零碳进程零碳智慧园区助力产业蝶变升级零碳智慧园区重塑区域发展格局零碳智慧园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零碳智慧园区助力描绘数字中国画卷零碳智慧园区建设需要发展与碳约束之间的平衡零碳智慧园区框架和建设路径尚不清晰零碳智慧园区技术尚待进一步探索 环境演进:纲举目张,从政策单点布局到机制环境日益完备生态演进:协力同心,从强约束推动到聚力共建共治共享应用演进:利器善事,从简单工具包到场景深度实践方案格局演进:百花齐放,从星火次第绽放到全面铺开排浪涌现智慧演进:价值释放,从数据简单汇聚到深度赋能智慧应用新目标:“双碳”成为贯穿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03060812171910新机遇:园区成为落实“双碳”战略的先锋和主力军新格局:零碳智慧园区重塑城市高质量发展格局新挑战:零碳智慧园区亟需破解发展与碳约束的平衡难题新征程:零碳智慧园区关键发展趋势第二章 认知内涵篇20零碳智慧园区概念内涵零碳智慧园区蓝图架构建设零碳智慧园区的核心能力能源转型应用转型数字化转型202225结束语参考文献第三章 智慧实践篇第三章 智慧实践篇405557585960383727第四章 发展建议篇第四章 发展建议篇第四章 发展建议篇零碳智慧园区的建设原则零碳智慧园区的建设路径零碳智慧园区实践案例以蓝图架构为基础,构建零碳智慧园区标准体系以技术为先锋,支撑园区零碳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以试点为牵引,探索零碳智慧园区的技术方法和工作路径零碳智慧园区分类及核心场景规划建设运营海信江门零碳智慧园区:顶设先行、智能增效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因地制宜、能源革新 青岛中德生态园:三大领域、零碳社区重庆AI city园区:零碳建筑、智慧节能中国石化:联接赋能、智慧管控 上海桃浦智创城:数字孪生、精细管控紫光萧山智能制造园区:“多流”服务、工业样板 华润百色田阳水泥生产园区:数据互联、智能制造甘肃省通渭县“零碳乡村”:创新合作、阳光红利柏林欧瑞府零碳智慧园区:绿色能源、零碳生态 生产制造型园区物流仓储型园区商务办公型园区特色功能型园区产城融合型园区272930313240414244454748495052383839 第一章 第一章机遇环境篇机遇环境篇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并指出将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将我国的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我国未来数十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和基本国策。碳达峰并不单指碳排放在某一年达到最大排放量,其是一个过程,指在某个时点达到峰值,即碳排放首先进入平台期并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然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碳中和是指国家、区域、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寻求更具可持续性、包容性和韧性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具备了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的客观条件。在经济基础方面,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元的大台阶,约占世界总量的17.39%,成为全世界唯一实现
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2022版)-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7.89M,页数67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