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消费新浪潮(案例、挑战与建议)
作者:王 康 |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郑 颖 |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叶睿琪 | 绿色和平吕 歆 | 绿色和平鸣谢:感谢巴斯夫、合盈数据、世纪互联、腾讯、万国数据提供的案例信息感谢都静、王赫、徐征、郁娟给与的建议与支持(按首字母顺序排序)发布于 2022 年 8 月科技企业绿电消费新浪潮案例、挑战与建议1执行摘要第一章:绿电消费新浪潮 第二章:科技企业绿电消费路径与案例一、绿电市场化交易1. 省内交易:年度、月度购电协议2. 省内交易:长期(多年)购电协议3. 省间交易二、投资自建新能源电站1. 集中式电站2. 分布式电站三、绿证交易四、新能源 + 储能 + 需求侧响应第三章:总结与建议一、科技企业探索绿电采购的必要性与潜力二、科技企业绿电采购需求与挑战1. 需求2. 挑战三、建议1. 面向企业的建议2. 面向政策制定者的建议注释050608091112121314191116目录图表目录表 1:头部互联网云服务与数据中心企业绿电市场化交易例子表 2:腾讯数据中心绿电交易案例表 3: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 PPA 案例表 4:万国数据 PPA 案例表 5:合盈数据“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案例表 6:秦淮数据山西大同集中式光伏电站案例表 7:头部互联网云服务与数据中心企业分布式光伏项目例子表 8:万国数据绿证交易案例表 9:世纪互联广东佛山 IDC+ 光伏 + 储能项目案例表 10:企业绿电采购方式总结图 1:合盈数据河北张家口“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案例图 2:2016~2035 年中国数据中心机架增长情况020304040607091010121314161617171819192021科技企业绿电消费新浪潮案例、挑战与建议2气候变化对全人类生存发展带来重大挑战,碳中和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随着中国提出“双碳”战略目标,以及数字经济的战略重要性日益体现,以数据中心为重要组成的数字基础设施产业向碳中和转型非常迫切。而加速向100% 可再生能源转型,是数据中心实现碳中和的最重要途径。2021 年 9 月全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正式启动,科技企业与数据中心企业作为首批用户积极参与其中,引领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的新浪潮。借此契机,绿色和平与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旨在全面梳理科技企业(含互联网云服务与数据中心企业)绿电消费先行者的经验与案例,为更广泛的企业提供借鉴;同时,报告也尝试探讨当前企业自愿开展绿电消费过程中遇到的痛点、挑战与机制障碍,并提出相关行动建议,以期促进绿电消费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激发企业绿色电力消费潜力,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结合文献研究与线上访谈,本报告选取了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典型绿电消费案例,包括腾讯、万国数据、合盈数据、秦淮数据、世纪互联等;此外,用电特征与数据中心相近,负荷稳定的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也作为绿电消费特例纳入文中;案例类型涵盖绿电市场化交易、投资自建新能源电站、绿证交易、以及新能源 + 储能 + 需求侧响应共计四种绿电消费路径。企业行动建议:面对逐步加强的“双碳”合规压力,叠加绿电市场快速发展的有利因素,着眼于企业长期碳中和转型,报告建议科技企业从以下方面发力:1) 尽快设立 2030 年前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与 100% 可再生能源目标,并努力迈向 2030 年供应链范围碳中和;2) 针对性制定绿电消费综合解决方案,充分利用屋顶与新能源资源,优先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集中式电站,积极开展绿电交易,辅以绿证交易;积极披露可再生能源绿色权益归属,避免重复计算。3) 开展虚拟电厂试点,建设分布式储能设施,开展数据中心能效管理和用电曲线管理,实现源网荷储互动,提升需求响应能力,优化用电成本。政策行动建议:当前绿电市场化交易取得了积极进展的同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为进一步提升企业消费绿电的积极性,扩大绿电消费规模,报告提出以下建议:1) 尽快打破省间壁垒,扩大“点对点”省间绿电交易规模;2) 放宽电力中长期交易方式限制,鼓励灵活多样的个性化交易合同;3) 加强绿电与碳市场、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机制之间的衔接,促进绿电的环境价值闭环;4) 进一步完善绿证机制,扩大绿证核发范围,理顺绿证与超额消纳量、CCER 的关系,最大化避免环境价值的重复计算,加强绿证与国际标准的互通互认,以助力企业应对国际碳关税与海外市场压力。执行摘要科技企业绿电消费新浪潮案例、挑战与建议3中国提出“双碳”战略目标以来,能源、产业正积极往绿色低碳方向转型。2021 年,中国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包括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启动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明确提出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同时,中国高度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而作为算力基础的数据中心是其重点。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报告《数据中心白皮书 2022》1,中国 2021 年总机架数量达到 520 万架,是 2018 年 2.3 倍;同年数据中心营收达到 1,500 亿元,是 2018 年的 2.2 倍,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 30%。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下,随之而来的是数据中心电耗的快速增长。绿色和平与赛宝计量检测中心的报告显示,2020 年中国数据中心能耗总量约为 1,507 亿千瓦时,约合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 9,485 万吨;预计到 2035 年全国数据中心能耗将达到 4,505~4,855 亿千瓦时,届时全国数据中心的碳排放量将超过亿吨量级2。数据中心快速增长的电耗及碳排放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数据中心政策对能效的要求不断趋严,能效考核指标以从 PUE 为主正在逐步演变为兼顾 PUE、CUE(Carbon Emission Usage Effectiveness,碳排放利用效率)等绿色低碳指标3。随着能源革命的不断深入和数字基础设施行业的高速发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等部委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支持数据中心集群配套可再生能源电站,鼓励数据中心企业参与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4。以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为主的科技企业也纷纷加入“双碳”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赛道,数据中心及其背后的“数字经济”正在掀起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的新浪潮。2021 年 9 月,全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正式启动5,一方面为用户进行绿电采购提供了便利渠道,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新能源电力环境溢价。全国绿电交易试点采用了“证电合一”模式,实现绿电生产、交易、消费、结算等各个环节的溯源,有利于进一步对绿电属性确权。在这股绿电采购热潮中,腾讯、阿里巴巴、秦淮数据、万国数据等多家互联网科技企业纷纷加入绿电采购的行列,实现了超过“亿千瓦时”级别的大规模采购,成为了绿电交易的重要参与者与购买者。此外,根据《绿色云端 2022》6 报告,过去一年互联网科技行业涌现出首批积极承诺 2030 年及以前实现碳中和与 100% 可再生能源的企业,绿电消费的需求迫切增长。2021 年底至今,发改委、能源局等部委相继出台了《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完善能源绿色
科技企业消费新浪潮(案例、挑战与建议),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5.32M,页数28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