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驱动零碳转型模式观察
”我们该 如何参与 零碳转型 产业共创?““双碳”目标背景下, 针对中国开放式创新生态中相关方的定位及互动模式观察作者孙菁歌、李鸣燕、费晓静、李浩楠、李妍菁联系方式孙菁歌: jingge.sun@impacthub.net鸣谢特 别 感 谢 2 0 2 2“ 低 碳 共 创 营 ”产 业 伙 伴 :百 威 中 国 创 新 中 心 Innovation Hub、沙索(Sasol)、紫江基金会,以及工业制造赛道行业支持伙伴:落基山研究所(RMI)对本报告的大力支持。同样感谢上海唯革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Vegatex)以及2022“低碳共创营”入营创业企业代表:苏州坤晟生物降解新材料有限公司、磐际智储能源科技、知同(上海)新能源科技公司等参与访谈并贡献观点。作者与鸣谢3第一章 零碳转型和创新亟待多方合力引言0 30 10 71 22 53 5目录第三章 “双碳”目标下的多元参与让开放式创新「模式」成为开放式创新「生态」第二章 多方合力=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模式?第四章 开放式创新生态的互动模式观察和案例简介第五章 展望:开放式创新生态建设如何开启零碳未来1.1 零碳转型势在必行1.2 多方共创是零碳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趋势04053.1 开放式创新生态中的相关方都有谁?3.2 三类相关方角色的生态位分布3.3 各相关方的角色是可以动态变化的1321242.1 既有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与实践案例2.2 既有模式无法适配中国“双碳”目标下的需求现状08104.1 开放式创新生态帮助走对三个“岔路口”4.2 评价开放式创新生态成熟活跃度的指标4.3 开放式创新生态中的案例简述:百威中国创新中心 x Vegatex x Impact Hub Shanghai2629311引言“我们该如何参与零碳转型产业共创?”——标题是 Impact Hub Shanghai 气候项目组在过去两年中被问及最多的问题之一。熟悉 Hub 的伙伴都知道“产业创新服务”是我们的核心业务,我们凭借团队深耕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多年经验、创新解决方案的资源积累以及对产业生态需求和技术趋势的认知,为政府、产业企业、园区和投资机构等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创新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对应到气候创新和零碳转型的细分议题条线,在2022-2023年度,我们通过“汇丰低碳共创营”、“碳中和社区创新计划”、“零碳长江企业绿色转型创新计划”等产业创新项目,为近20家来自能源、钢铁、化工、汽车制造、建筑建材等行业领域的产业企业、园区等相关方梳理了近60个零碳转型需求和挑战,找到并对接了将近300个零碳创新技术解决方案,通过产业共创的方式推动行业以及区域的气候创新和零碳转型。在此过程中我们有三方面深刻的感受:一是,即便再有雄心和行动力的产业企业与技术创新性和规模化潜力再强的创新技术解决方案,在对接共创的过程中,哪怕匹配度与合作意向都很高,这种常规意义上的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模式面对气候创新和零碳转型的复杂命题与目标,仍旧有很多需求和挑战是仅靠双方的资源和努力无法完全实现与推动的,对于多维度的支持政策、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更多行业专业知识和人才资源的需求都需要更多相关方的有机参与和有序协同;2二是,随着“双碳”目标逐步渗透影响更多的行业领域,有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相关方开始关注自身如何参与到“双碳”目标的落地进程中、如何能够为目标的实现助力。其中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智库和研究机构等,都是非常积极的参与主体,但如何能够更加高效地整合他们的资源并匹配到更适配的产业创新项目(或称可行的企业开放式创新项目)中去,目前供需之间显然还存在着很高的信息壁垒且还没有特别明确的方法论指导突破;最后,对于那些有减排需求但还未通过产业创新或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方式实践自身碳目标的产业企业,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这种相对较新的模式以及自身可以如何实际参与,对于这些相关方来说,实践案例和经验洞察都可以带去重要的启发。对此,基于 Impact Hub Shanghai 已经开展的气候创新与零碳转型产业创新项目和经验,以及我们对于既有开放式创新案例的研究,我们希望在这份材料中梳理我们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对于不同相关方的观察,他们包括上文提到的所有有需求、有意愿、有解决方案和有资源的各方,他们在我们的项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与其他相关方产生了多样的互动关系,我们也希望能够尝试将这些角色生态位和互动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尽管在理论层面可能还无法称其足够扎实成熟,但以期为后续更多的相关角色的参与提供案例参考,也为建设这样一个由多元角色和多样互动关系组成的生态输出一份基于我们认知视角的范式,为大家的疑问——我们该如何参与零碳转型产业共创——系统地呈上我们的回答。引言3第一章零碳转型 和创新亟待 多方合力“ 我 们 该 如 何 参 与 零 碳 转 型 产 业 共 创 ?”4近 几 年,全 球 气 候 变 化 及 其 带 来 的 一 系 列 影 响 已 经 成 为 了 人 类 社会 存 续 和 正 常 发 展 的 极 大 隐 患 。根 据 政 府 间 气 候 变 化 专 门 委 员 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发布的《全球升温1.5摄氏度特别报告》,为了避免极端灾害,须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只有全世界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才能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现在正是零碳转型最重要的十年。中 国 在 经 济 高 速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也 成 为 了 全 球 温 室 气 体 主 要 排 放国,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368.74亿吨 [1]。其中,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2亿吨,占全球排放量的27.9%,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 [2]。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减排目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时间更紧、幅度更大、困难更多、任务异常艰巨,所有高碳排部门及行业面临着更加艰巨的零碳转型挑战和压力。零碳转型势在必行1 . 1如果不采取紧急行动,人类无法将升温范围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然而,按照目前不断上升的温室气体水平,可能会造成两倍的升温:到2100年地球大约上升3.2°C。”——IPCC 《2022年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1] Climate Watch, His-torical GHG Emissions, https://www.cli-matewatchdata.org/ghg-emissions[2] Hannah Ritchie, Max Roser and Pablo Rosado, CO2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2020, https://ourworld-indata.org/co2-and-other-greenhouse-gas-emissions第一章 零碳转型和创新 亟待多方合力5创新是实现零碳转型的重要抓手。科技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技术创新促进零碳转型环节优化,推动传统工业革新,也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技术支撑。比尔·盖茨在《
创新生态驱动零碳转型模式观察,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8.91M,页数42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