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国单身青年的规模、特征及其演进态势-12页.pdf

中国青年研究 09/20234Te Bie Qi Hua特别企划特别企划Te Bie Qi Hua□ 选题策划、主持编辑 / 王珑玲从“单身青年”到“单身社会”的态势演进及衍生风险■   中国单身青年的规模、特征及其演进态势■   理解“单身社会”:演变轨迹、生成逻辑与应对策略■   解放的烦恼:单身女性的生成机制与风险挑战■   国内外单身制度比较:法律实践与道德困境中国青年研究 09/20235Te Bie Qi Hua特别企划中国单身青年的规模、特征及其演进态势□  李 婷 郑叶昕摘 要:我国单身青年人口规模逆趋势上升,对该人群特质的探讨不仅是把握当前人口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理解未来单身社会演进的前提与基础。本文综合历次人口普查数据与大型调查数据,从人口特征、社会经济生活与家庭私人生活三大维度刻画当前20~49岁单身青年的特征与演进态势,并重点关注35~49岁晚婚与不婚的青年实践者。本文认为,尽管我国青年的个体化趋势增强,但离国际社会所展现的“单身社会”仍有一定距离。单身青年内部存在极大的异质性,形成“被动单身”与“主动选择”的分化,经济弱势、舆论失语的青年与积极构建自我价值和亲密关系的青年并存,同时有更多个体游离于这两类情境之间。考虑到我国个体化进程背后动因的复杂性,应警惕过分原子化下青年人内部的相互孤立,同时为受困于多元交叉压力的青年人提供支持与帮助,以避免社会阶层固化等潜在社会不公平后果。关键词:单身青年;单身社会;人口特征;演进态势一、引 言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男女两性的初婚年龄达到29.38岁和27.95岁,创历史新高。同时,20~49岁未婚人口规模达1.34亿人,同年龄组中一人户的数量也迅速扩增,达到5897万户,社会个体化趋势明显。这一情况并非我国独有。在世界范围内,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在更长的生命周期中保持单身的生活状况,且这一进程在西方国家发展得更早。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与北欧就开始出现单身比例上升或未婚同居现象增多的情况,并逐渐扩展到西欧、南欧以及亚洲[1]。以瑞典为例,2020年男女两性平均初婚年龄分别提升至37.5岁和34.8岁,20~49岁的一人户占比为50.15%,而45~49岁女性的未婚率达到28.78%[2]。相较而言,与我国文化相近的日本和韩国虽然进程稍晚,但发展速度更快。日本2020年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9.4岁,45~49岁未婚率为17.0%,在20年间分别增长了2.4岁和10.73%[3]。韩国2020年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已经达到30.8岁,45~49岁女性的未婚率则从2000年的1.74%上升到2020年的9.8%[4]。“单身社会”被西方学者用以描述“单身人口在大城市里越来越多并逐渐赶超核心家庭数量”的现象[5],其崛起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青年生命历程的去制度化与去标准化。大量研究从婚姻观念变迁、经济动荡与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公私领域的性别不平等多个路径对此提供了解释[6]。第二,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崛起,以及都市生活支持体系的形成,使得单身生活更为人所接受且更具吸引力[7]。已有单身社会的研究主要基于西方社会,对于我国是否也在步入类似的单身社会是值得探索的议题。相比西方,家庭制度在东亚地区历来在阐明一般社会关系和生活安排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单身中国青年研究 09/20236Te Bie Qi Hua特别企划青年规模的大幅增长已经引发了社会对其未来生活的关注,并激起了对更宏观的家庭婚姻制度的讨论。厘清我国单身青年的特征与演进态势,对于把握单身社会的意涵至关重要,也是理解未来我国社会演化进程的重要基础。本文聚焦于我国单身青年的状况,借助历次人口普查及大型社会调查数据,从人口特征、社会经济生活与家庭私人生活三大维度刻画当前单身青年的特征与演进态势。由于青年的单身状况与其婚育进度有关,考虑到我国女性的法定结婚年龄最低为20岁,同时15~19岁早婚群体的规模不断下降,本文将关注的起点设置为20岁;而50岁是一般讨论女性生育的年龄上限,且日本等国均将50岁未婚率作为终身未婚率的参照指标。为此,本文借鉴既有研究,以20~49岁的青年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关注35~49岁尚未婚配的单身青年群体。这一群体已经成为晚婚乃至不婚的实践者,为理解我国社会个体化的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二、单身青年的人口特征与变化趋势在传统的东亚文化中,单身常常被污名化,并与孤独空虚、偏离社会规范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但随着社会发展,儒家文化下沉重的家族期许和婚姻规范与青年的社会经济现实产生了张力,单身成为越来越多青年平衡自我需求的选择,其性质也在发生快速的变化[8]。经由对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梳理,总体而言,我国单身青年呈现出如下4方面的人口特征与变化趋势。1. 单身青年总体规模逆势增长,女性 35 ~ 49岁组增幅最大根据人口普查长表数据的估算,2020年20~49岁单身青年规模持续扩张,在同年龄组青年总体规模下降6.31%的情况下逆趋势上涨,达到1.34亿人。如果说青年总体规模的下降是出生率降低所导致的,那么单身青年总体在规模和趋势上的增长则是初婚推迟以及结婚率持续下降的结果。如表1所示,35~49岁组单身青年规模增长明显,男性相较2010年上涨30.80%,女性上涨122.42%,总规模达到1370.47万人。然而,尽管35~49岁组女性涨幅最大,但人口比重依然较低,仅为同龄男性的35.98%。使用生命表技术计算20岁青年在20~49岁区间的单身预期寿命(青年在该年龄区间处于单身状态的平均年数),并比较1990—2020年期间的变化趋势,可以定量地刻画出青年单身时长随时期增长的路径。结果发现,男女两性的单身预期寿命在2020年分别达到了9.18岁和6.55岁,较30年前提高了4.25岁和4.27岁,且近10年增加的幅度更大,总体增幅达到31.97%。不同时期各年龄段的单身比例中,在20~30岁这一传统的高峰结婚年龄段,单身青年的比重不断上升。2020年则进一步提高,20~30岁年龄段的单身人口占比较10年前增长了5.67%,同时保持20~49岁各单岁组不同幅度的增长。这表明,随着我国初婚进程的不断推迟,单身现象在青年的各年龄段中逐渐普遍。上述现象的背后是青年向成年期过渡模式的变迁。表1 六普至七普我国20~49岁单身青年与青年总体的规模与变化年龄组青年总体(单位 :万人)单身青年(单位 :万人)2020年2010年变化情况(%)2020年2010年变化情况(%)总体20~4959043.7363022.39-6.3113381.2313125.791.9535~4930447.8933140.43-8.121370.47933.5346.81男20~4930406.6231642.41-3.918217.007774.785.6935~4915640.9216726.92-6.491007.82770.4830.80女20~4928637.1231379.98-8.745164.235351.00-3.4935~4914806.9716413.51-9.79362.65163.05122.42数

立即下载
互联网
2023-09-18
12页
0.83M
收藏
分享

01-中国单身青年的规模、特征及其演进态势-12页.pdf,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0.83M,页数12页,欢迎下载。

本报告共12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本报告共12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水滴研报所有报告均是客户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商用。
相关图表
“蓉宝航天系列”数字文创
互联网
2023-09-18
来源:传媒行业杭州亚运会产业链梳理深度报告:数字亚运、文化亚运、科技亚运
查看原文
元隆宇宙、UOVA 宇宙海报 图 37:元隆雅图部分 IP 文创产品
互联网
2023-09-18
来源:传媒行业杭州亚运会产业链梳理深度报告:数字亚运、文化亚运、科技亚运
查看原文
2017-2022 年元隆雅图毛利率、净利率变动情况 图 35:2017-2022 年元隆雅图三费变动情况
互联网
2023-09-18
来源:传媒行业杭州亚运会产业链梳理深度报告:数字亚运、文化亚运、科技亚运
查看原文
2017-2022 年元隆雅图营业收入及增长情况
互联网
2023-09-18
来源:传媒行业杭州亚运会产业链梳理深度报告:数字亚运、文化亚运、科技亚运
查看原文
浙数文化文明帮帮码界面
互联网
2023-09-18
来源:传媒行业杭州亚运会产业链梳理深度报告:数字亚运、文化亚运、科技亚运
查看原文
2017-2022 年浙数文化毛利率、净利率变动情况 图 31:2017-2022 年浙数文化三费变动情况
互联网
2023-09-18
来源:传媒行业杭州亚运会产业链梳理深度报告:数字亚运、文化亚运、科技亚运
查看原文
回顶部
报告群
公众号
小程序
在线客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