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白皮书探讨中国企业低碳转型的趋势、行动方向与实践策略
笃行致远,砥砺前行: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的趋势、 行动方向与实践策略 1 一、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中国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 基于工业化的传统发展范式,带来了物质生产力的飞跃和经济成功。但是,以扩大生产和促进消费的传统范式往往建立在高碳能源的过度依赖中,导致不可持续的气候变化风险和环境退化。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各国在可持续发展方向上不断深化合作,拥抱“共同的未来”[1]。《巴黎协定》明确了“1.5 摄氏度”的全球温控目标及 21 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实现期限,即提出了“碳中和”的概念。截至 2023 年 10 月,全球已有约 150 个国家以各种方式承诺碳中和 [2],中国作为全球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亦承诺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力争于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见图表 1)。 图表 1:全球主要经济体碳排放现状及碳中和承诺 碳排放总量 (亿吨,2021) 单位 GDP 碳排量 (千克/美元,2021) 人均碳排量 (吨/人,2021) 碳达峰时间/目标 碳排放峰值 (亿吨,2021) 碳中和目标 美国 50.1 0.21 14.9 2005 年 61.4 2050 年 中国 114.7 0.65 8.1 2030 年 140 (预计) 2060 年 日本 10.7 0.22 8.6 2013 年 13.2 2050 年 德国 6.7 0.16 8.1 1979 年 11.2 2045 年 英国 3.5 0.11 5.2 1973 年 6.6 2050 年 数据来源:Global Carbon Project (2022),世界银行,德勤研究 事实上,中国面临的碳中和挑战尤为特殊。首先,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大,且考虑到未来 40 年中国经济仍有望保持高速增长,因此碳中和的约束性目标意味着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的巨大转型;其次,中国的碳排放强度高,中国仍处于工业化的城市化进程中,相较于以服务业为主的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碳中和的目标又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第三,中国的减碳目标面临较大的时间压力,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短,除了绿色增量增长外,必然面临工业基础存量转型的阵痛,而这种阵痛往往会带来成本控制及市场竞争的压力;第四,中国的减碳目标面临较大的空间压力,包括区域间因禀赋不同导致的经济结构多样性、发展阶段不同导致的企业能力层次性、客群认知不同导致的需求偏好复杂性等。 尽管如此,我们仍倾向将碳中和视作中国“弯道超车”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中国政府的战略部署和资源协调能力有助于为各行业低碳转型营造较友好的外部环境,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增长潜力又为新产业、新模式的孵化带来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勇于破局、再创奇迹,碳中和将成为中国式绿色发展新方式,将极大程度上重塑中国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及生产模式 [3]。对于参与其中的广大企业而言,布局低碳转型正当其时。 2 二、低碳转型不仅是合规要求,也是企业能力部署的机遇 2021 年可称为中国“ 碳中和”元年,绿色低碳经济作为顶层设计得到系统化的部署。从执行主体看,各级政府及部门正加速制定碳中和路径图,即结合空间差异和行业特征的 “1+N”政策体系;而从排放主体看,各行业与企业面临的碳减排形势亦有差异,其中电力与热力、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农业及建筑业等五大行业贡献了超过中国 90%以上的碳排量,各行业主管部门亦牵头制定行业碳中和目标及路径图(见图表 2)。 图表 2:五大行业碳排情况、减碳路径及目标 行业 碳排占比 主要部门 行业重点减碳路径 行业减碳目标(部分) 电力与热力 40 – 45% 发电、电网部门等 提升清洁能源供应及使用占比 “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占比超过 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翻倍1 制造业 25 – 35% 钢铁、水泥、化工等 通过设备迭代、工艺革新及流程再造实现产业升级 力争到 2025 年,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 2%以上,确保 2030 年前达峰2 建材工业需在 2025 年全面实现碳达峰,而水泥等行业应在 2023 年前率先达峰3 交通运输业 7 – 9% 汽车、公路运输等 推动新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降低营运交通的碳排强度 到 2030 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 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 2020 年下降 9.5%左右,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 2030 年前达到峰值4 农业 5 - 7% 种植、畜牧、渔业等 创新农业生产方式降低碳排强度,提升固碳增汇能力 到 2025 年,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融合的格局基本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单位农产品排放强度稳中有降,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增强,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用能效率提升5 建筑业 3 – 4% 建筑建造、运营等 发展绿色建筑材料和建筑能效管理 到 2025 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 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 50%6 数据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德勤研究 1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九部门:《“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2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3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建材工业“十四五”发展实施意见》 4 国务院:《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5 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3 应该说,可持续发展及绿色减碳已成为各行业的社会共识,内外部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低碳承诺及行动落实持续施加影响。根据德勤 2021 气候行动调查的结果,监管端和市场端的压力是驱动企业布局低碳转型的两大关键因素[4]。前者包含了强制类政策及支持类政策,体现为自上而下的规范性引导,确保重点行业能满足基本的合规需求,确保整体减排目标的达成;而后者则主要来自于客户及消费者日趋增长的绿色环保诉求,即自下而上的需求驱动,以打造更具韧性的绿色业务组合,形成新的企业竞争优势,并满足资本市场与投资者的长期要求(见图表 3)。 图表 3: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要素及行业举例 数据来源:世界资源协会(WRI),德勤研究 在德勤的大量客户案例中,我们发现虽然企业低碳转型是一个综合的决策结果,但由于行业的经营环境不同,其背后的主要驱动存在显著差异: • 政策驱动型:如电力、钢铁、采矿、化工等行业,其特点在于碳排的总量大、强度高,减碳与环保治理政策存在较高协同作用;另一方面,这些行业中国有企业所占权重较高,在整体利润放缓和供给改革的背景下,聚焦企业内部的能耗双控和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财务决策,同时也是政治任务。 • 市场驱动型:对于汽车、消费品、农业、建筑等行业而言,低碳转型的压力则主要来源于市场端需求,尤其是来自终端消费者的诉求。这类行业的碳排强度相对较低,在实现自身运营环节碳中和的同时,会更侧重价值链上下游的减碳延伸,包括可持续化采购、低碳产品
德勤白皮书探讨中国企业低碳转型的趋势、行动方向与实践策略,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62M,页数15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