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配送领域研究报告
探究无人配送在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商业化进程无人配送领域研究报告36氪创投研究院2020年2月26日疫情之下,旨在解决“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问题的无人配送公司先后加入这场战疫,无人配送车、配送无人机、配送机器人轮番上阵,在疫情最危险的地方代替人工解决疫情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无人配送承载着众人的期待,再一次回到大家的视野中。对无人配送的期待和好奇,从学术界、工业界往末端市场蔓延。基于此,36氪创投研究院展开了对无人配送领域的研究,基于对行业内核心市场参与者的访谈,结合桌面研究、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撰写《无人配送领域研究报告》,探究无人配送在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商业化进程。旨在为关心无人配送领域的相关人士,盘点近几年来无人配送在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为市场判断行业风向,提供一定的参考及支持。《报告》从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出发,探讨了无人配送在末端配送中的必要性,进而梳理出了机器替代人工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市场格局。根据市场参与者在应用场景和配送设备的差异,总结了室外配送无人配送车、配送无人机以及室内配送机器人三个细分行业的市场规模、技术核心、主要玩家、产品差异,并提出了无人配送各领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回答了以下几个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 1.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其主要痛点是什么?无人配送为什么对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来说是必要的?2.无人配送领域市场规模有多大?主要涉及到哪些公司,目前市场格局如何?国内外玩家如何切入市场?大公司和初创企业存在如何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3.目前机器替代人工进行无人配送的产品类型有哪些?什么类型的产品最有可能实现技术产品化、产品业务化,在市场中广泛应用?而在推进商业化的过程中,各大细分行业又各自存在什么样的问题?4.疫情对无人配送行业短期有什么影响?又是否具有长期的正面效应?分析师:黄祝熹邮箱:huangzhuxi@36kr.com微信:tixxue助理分析师:朱嘉林邮箱:zhujialin@36kr.com微信:zjl_kobekobe-助理分析师:宁雪琪邮箱:ningxueqi@36kr.com微信:sunshine__xue_报告说明免责声明本报告分析师具有专业胜任能力,保证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分析逻辑基于36氪分析师的职业理解,本报告清晰准确地反映了作者的研究观点,力求独立、客观和公正,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或影响,特此声明。36氪不会因为接收人接受本报告而将其视为客户,本报告仅在相关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发放,并仅为提供信息而发放,概不构成任何广告。本报告中行业数据及相关市场信息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由36氪分析师采用桌面研究、行业访谈、市场调查及其他研究方法,结合企查查、鲸准数据库提供公开行业数据,整理获得。36氪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仅供参考。本报告中发布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行业公开报告、企查查数据库及鲸准数据库公开信息等,其数据分析结果受到数据库样本的影响;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36氪于发布报告当日的判断,受研究方法和数据获取资源的限制,公司提炼观点仅代表调研时间范围内行业的基本状况。本公司对该报告的数据和观点不承担法律责任。本报告所提到公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等信息随市场情况变动,过往表现不应作为日后的表现依据。在不同时期,36氪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36氪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36氪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36氪、36氪员工或者关联机构不承诺投资者一定获利,不与投资者分享投资收益,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者务必注意,其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36氪、36氪员工或者关联机构无关。本报告版权仅为36氪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或引用。如征得36氪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1.1 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概述及特征1.2 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痛点1.3 无人配送在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中的必要性1.1 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概述及特征5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实际不是距离上的路程,而是代表客户接受货物这一重要环节。“最后一公里”是物流配送的最后一个环节,由物流企业将货物派送到客户手中,实现门到门服务。“最后一公里”虽然属于配送的末端,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派送环节是配送中物流企业与客户直接接触的环节,客户可以直观的从配送人员的言行举止感受企业的文化与形象,这个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客户的满意度。长期以来,作为整个物流链条中成本最高、效率最低、污染最严重的“最后一公里”,一直是配送环节效率的瓶颈。这一环节往往无法单纯依靠车辆运输实现,有时还需面对道路的复杂性,有数据表明,末端配送环节在成本和时间上的花费要占到整个配送作业的30%以 上。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最后一公里”的运作效率,对于物流企业乃至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配送物品:配送批量小、品种多、频率高配送流程:物流节点多,配送系统复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已由少品种、大批量、少频次向多品种、小批量、多频次转变。特别是电子商务 B2C 与C2C 模式的日益发展,使订单碎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与此相对应的城市配送也呈现出批量小、品种多、频率高的特点。物流主要服务于商贸企业和居民消费者,其配送服务对象包括各大电商、中小超市、大卖场、便利店、批发市场、百货商场以及社区家庭、写字楼、高校等各种需求主体,物流节点较多。同时,由于终端消费者的配送服务需求广泛分布在城市各个地方,城市道路网络繁杂,以及“最后一公里”道路瓶颈等因素的制约,使得配送系统更加复杂。1.2 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痛点6人为因素客观因素,痛点5:消费者对配送要求多样。消费者购物频率增加,购物的随机性也在提升,要求配送更快响应。基于不同的末端分布式配送场景,消费者对配送的方式也产生了诸多不同的要求和喜好,呈现出个性化的需求。顾客在电子商务平台购物时希望自主选择配送时间,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提货地点,甚至可以要求交付时提供不同服务。同时,实施交付的时候也有可能出现一些临时的特殊情况,比如希望二次配送、将放在指定地点等,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产生无法与配送人员匹配时间导致不能及时配送、货物遗失等问题。痛点6:配送人员服务水平不一。配送中要求将每一件货物都安全交付至客户手中,对配送人员极具责任心和耐心,有着极高的专业度。但目前来说,配送人员工作量大(平均工作效率为100单/日/人)、工作时间长(每月平均27天,每天平均11个小时),很难保证在配送每一个包裹的过程中都保持同样的送货品质。同时,由于快递员工资和送货量挂钩,配送员在送货时都希望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投递任务。为了压缩包裹投递时间,很多时候投递员并没有做到送货上门,而
[36氪]:无人配送领域研究报告,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2.37M,页数49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