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

目录前言 一、九成以上受访者用过人脸识别 “刷脸支付”最为普及二、人脸识别技术的便捷性受到认可 但存在强制使用问题三、受访者关注人脸信息泄露、财产损失等安全风险四、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被滥用的趋势五、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人脸识别发展六、总结与展望App 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组南方都市报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人工智能伦理课题组出品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南都人工智能伦理课题组1368121922  得益于国内深度学习算法的发展和海量数据的累积,人脸识别应用在近年呈现出加速落地的态势。大到智慧城市建设,小到手机客户端的登录解锁,都能见到人脸识别技术的影子。  然而正如所有新技术一样,人脸识别也开始呈现出“双刃剑”效应,在提高社会效率、增加便利性的同时,在隐私、安全、公平等方面亦引发了诸多争议。一些企业因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用户的人脸、行踪轨迹等个人敏感信息泄露,更是有媒体曝出人脸信息买卖黑色产业链,5000多张人脸照片仅标价10元。  由于国内相关法律、技术标准相对滞后,监管部门面临着一些法律规范的适用难题,为应对人脸识别技术与应用中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和灰色地带,加快相关标准与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势在必行。  2020年上半年,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调研课题组发布了一份线上问卷,旨在了解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普及情况与公众态度。课题组共回收匿名问卷2万余份,受访者覆盖了全国不同地区、学历、年龄段人群。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约占60%,19-40岁的受访者超过85%。调研范围较大,问卷数据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公众对人脸识的接纳态度。前言  数据显示,公众对人脸识别整体持认可态度整体,但对于部分侵犯性较强的应用感到无法接受。“总体利大于弊,推广应用时仍需注重风险,保障用户知情和选择权”,是受访者的主流观点。12九成以上受访者用过人脸识别“刷脸支付”最为普及一  课题组在问卷中列出了常见的10大类人脸识别场景,分别是:    支付转账(如刷脸支付、转账提现等)    开户销户(如银行开户、开店、开播、注销等环节)    实名登记(如酒店入住、购票抢票等)    解锁解密(如解锁手机、开启未成年人模式、解密私人相册等)    换脸娱乐(如换脸、算命等软件)    政府办事(如工商注册、个人报税、福利发放等)    交通安检(如飞机场、火车站进站人脸识别等)    门禁考勤(如小区、公园门禁、公司人脸识别考勤等)    校园/在线教育(如查看抬头率、刷脸签到等)    公共安全监管(如闯红灯识别、大型活动安检等)  在10大类场景中,最普及的场景是支付转账,67.2%受访者表示遇到过。除此之外,解锁解密(54.1%)、交通安检(49.6%)、实名登记(47.68%)、开户销户(45.26%)、门禁考勤(43.33%)也较为普及,均有四成以上受访者在相关场景中遇到过人脸识别应用。  问卷数据显示,94.07%的受访者使用过人脸识别技术,4.58%的受访者没有用过,还有1.34%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34  从受访者的反馈来看,人脸识别场景下的用户协议设置较为规范。61.81%的受访者表示有签订(或点击同意、看到)过包含人脸信息收集使用规则的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18.59%的受访者选择“没有”,19.6%的受访者选择“不确定”。选择“有”的受访者占据绝对主流。  不过,出于对问卷简洁性的考虑,受访者只要在任一场景中签订过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即可选择“有”,不排除一些做得较好的行业拉高了整体表现。5  人脸识别带来的管理效率提升,是各行业推进相关应用的主要动因。然而,公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是否切实感受到了更多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为了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课题组在问卷中就“便捷性”与“安全性”设置了量表题,请受访者分别依据前述10大类场景中的使用感受进行打分。1分为最低分,5分为最高分。  结果显示,在便捷性感受方面,有9类场景的平均分超过4分,显示出受访者对便捷性的认可度。其中,得分最高的是支付转账,平均分为4.33。除了“其他”场景外,只有换脸娱乐场景的平均分不足4分,但也达到了3.66分。  在安全性感受方面,受访者给出的分数则明显偏低,体现出他们对安全风险的忧虑态度。在各个场景中,仅有交通安检场景的平均分超过4分,为4.01分。紧随其后的是支付转账(3.98分)、开户销户(3.96分)和校园/在线教育(3.88分)。其他场景得分则在2到4分之间。人脸识别技术的便捷性受到认可 但存在强制使用问题二6  在此前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行动中,App强制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较为突出。为了调研这一问题是否在人脸识别场景下同样存在,课题组也要求受访者反馈是否遇到过强制使用。结果显示,在“交通安检”场景中遇到强制人脸识别的受访者最多(27.39%)。其他人数较多的场景还包括“实名登记”(26.42%)、“开户销户”(25.94%)、“支付转账”(25.81%)、门禁考勤(21.76%)。  课题组同时了解了公众更愿意使用的验证手段,位列前三的验证手段依次是“指纹”(55.7%)、“手机验证码”(50.66%)和“密码”(48.57%)。更愿意使用“人脸识别”的受访者占32.98%,次于身份证验证(39.87%)位列第五。7受访者关注人脸信息泄露、财产损失等安全风险  受访者在安全性感受方面存在的疑虑,或许与当前信息泄露事件高发有关。问卷数据显示,30.86%受访者已经因为自己的人脸信息泄露、滥用等遭受损失或隐私被侵犯。  在有关人脸识别的安全隐患中,受访者最担心的依次是“人脸信息泄露”(63.64%)、“个人行踪被持续记录”(54.4%)和“账户被盗刷,导致财产损失”(53.72%)。三8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种治理行动的推进,民众的隐私保护意识也有所提升。面对人脸识别时,大部分受访者会关心其个人信息被收集使用的范围、目的和方式。例如,高达82.57%的受访者表示关心过个人的人脸原始信息(如原始照片)是否会被收集方保留以及会被如何处理。9    具 体 到 人 脸 信 息 的 处 理 规 则 而 言 ,3 1 . 5 % 的 受 访 者 想 知 道 收 集 方 “采取何种技术和管理措施保证收集的人脸信息安全”,26%的受访者想知道“人脸识别技术是否为第三方提供,如是则第三方是谁”,23.16%的受访者想知道“人脸信息目前被使用在哪些场景,是否变更了使用目的”,18.61%的受访者想知道“查看、撤回、或删除收集的人脸信息的方式”。10    目 前 ,人 脸 识 别 应 用 既 有 由 政 府 、事 业 单 位 主 导 的 ,也 有 靠 私 企 等商 业 力 量 推 动 落 地 的 。整 体 而 言 ,受 访 者 对“ 政 府 部 门 ”的 信 任 度 最 高 , 对“私企”的信任度最低。11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 有被滥用的趋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脸识别技术与应用现身公众视野,其中不少引发舆论争议:斯坦福大学研发的算法可通过面部照片识别性取向;部分学校利用人脸识别摄像头完成学生考勤,甚至“监控”教师和学生的上课状态;一些地方的交通管理部门通过人脸识

立即下载
综合
2020-09-23
AI前哨站
15页
1.1M
收藏
分享

[AI前哨站]: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1M,页数15页,欢迎下载。

本报告共15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本报告共15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水滴研报所有报告均是客户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商用。
相关图表
增长来源.png
综合
2020-09-23
来源:2020奢侈品行业微信指数报告(中英)-JINGdigital
查看原文
用户阅读模式.png
综合
2020-09-23
来源:2020奢侈品行业微信指数报告(中英)-JINGdigital
查看原文
研究范围-奢侈品牌.png
综合
2020-09-23
来源:2020奢侈品行业微信指数报告(中英)-JINGdigital
查看原文
图文摘要-主题.png
综合
2020-09-23
来源:2020奢侈品行业微信指数报告(中英)-JINGdigital
查看原文
图文摘要-日期.png
综合
2020-09-23
来源:2020奢侈品行业微信指数报告(中英)-JINGdigital
查看原文
图文热图.png
综合
2020-09-23
来源:2020奢侈品行业微信指数报告(中英)-JINGdigital
查看原文
回顶部
报告群
公众号
小程序
在线客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