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观察2021年第19期(总第342期):“十四五”时期金融如何支持经济增长新动能发展
Ω 中银研究产品系列 ● 《经济金融展望季报》 ● 《中银调研》 ● 《宏观观察》 ● 《银行业观察》 ● 《人民币国际化观察》 作 者:李义举 中国银行研究院 电 话:010 - 6659 4026 签发人:陈卫东 审稿人:周景彤 联系人:叶银丹 电 话:010 – 6659 6874 * 对外公开 ** 全辖传阅 *** 内参材料 2021 年 3 月 22 日 2021 年第 19 期(总第 342 期) “十四五”时期金融如何支持 经济增长新动能发展* 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培育和发展已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新动能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与保障,无论是从市场的选择、布局,还是项目的储备与资金安排,都需要金融先行一步,通过构建强大的金融体系支持经济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需增加有效金融供给,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贸易金融、科创金融,不断创新融资模式,助力激发新消费、新基建、绿色经济、科技创新等经济新动能的发展。同时,坚定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升金融双向开放水平,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为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形成制度保障。商业银行也应根据经济形势变化,有针对性地发展养老金融、消费金融业务,把握产业和区域的重大战略机遇,优化国际业务,加大科技投入,增强风险处置能力,以促进经济新动能的释放,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研究院 宏观观察 2021 年第 19 期(总第 342 期) 1 “十四五”时期金融如何支持经济增长新动能发展 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培育和发展已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新动能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与保障,无论是从市场的选择、布局,还是项目的储备与资金安排,都需要金融先行一步,通过构建强大的金融体系支持经济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需增加有效金融供给,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贸易金融、科创金融,不断创新融资模式,助力激发新消费、新基建、绿色经济、科技创新等经济新动能的发展。同时,坚定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升金融双向开放水平,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为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形成制度保障。商业银行也应根据经济形势变化,有针对性地发展养老金融、消费金融业务,把握产业和区域的重大战略机遇,优化国际业务,加大科技投入,增强风险处置能力,以促进经济新动能的释放,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增加有效金融供给,助力激发经济新动能 (一)消费金融模式将根据消费结构的变化创新,降低交易成本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出现变化,逐步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升级。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从 2016 年的 30.1%下降至 2019 年的 28.2%。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服务类消费占比不断提高。2019 年末,居民货物消费的占比降至 49.8%,服务类消费上升至 50.2%。旅游消费、餐饮消费、文化娱乐消费、信息消费、健康消费、交通出行消费等服务类消费正成为我国消费扩张的重要力量。二是传统消费中餐饮消费保持快速增长。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中饮食服务占比由 2013 年的5.9%上升到 2018 年的 7.1%。2020 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居民消费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人均餐饮消费支出同比增速仅为 5%(2019 年为 8%),但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上升到 31.9%。三是奢侈品消费、高档餐饮等中高档消费增长强劲。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消费者在全球购买了约 35%的奢侈品(约 980 亿欧元),预计到 2025qRsRoQwPpOmMtMmPoRnRmN6MbP9PnPmMsQoPfQoOtQlOnPpM6MmOpNvPsQrNMYtPuN 2 2021 年第 19 期(总第 342 期) 年,中国消费者对全球奢侈品消费的贡献率将达到约 50%(约 1600 亿欧元)。 与此同时,我国消费金融发展迅速。截至 2019 年末,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为9.9 万亿元,同比增速为 12.7%,较 2015 年末的 4.1 万亿元增长了 1.4 倍以上。未来消费金融模式也将不断创新,将呈现出产品数字化、创新多元化的特征。一是移动支付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提升了消费可能性。未来移动支付场景将更加细化,再加上疫情使得跨境支付需求持续攀升,移动支付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二是消费贷款不断发展,助力新消费快速发展。未来消费贷款将聚焦核心高频场景,银行与掌握场景的各类互联网平台深度联营。一方面依托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将金融服务嵌入已有的互联网生态圈中,另一方面对接交通、医疗、通讯、娱乐等行业,接入生活服务、休闲娱乐、健康保健等互联网应用,实现场景融合、获客引流,弥补自有场景的局限性。 (二)创新融资模式,增加对新基建的支持力度 在投资方面,新基建是未来双循环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各地政府公布的新基建项目投资额来预测,2020-2025 年新基建相关领域的各类融资需求将达到 14 万亿元左右。新基建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传统的信贷等方式支持,还需要根据项目的特征创新金融支持模式,形成资金与项目发展的良好循环局面。 第一,通过政府投资、债权投资的方式支持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特高压领域项目。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和特高压领域是此次发展“新基建”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资金需求占比较高,项目收益结构与传统基建项目相似。此类项目的资金需求以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银行金融债、PPP 等融资方式为主。2020 年一季度,新增政府专项债中投向“新基建”领域 1240.16 亿元,涉及项目 97个,其中投向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领域的项目有 81 个。新增 PPP 项目中涉及“新基建”领域项目有 2 个,募资金额 16.6 亿元,主要投向新兴工业制造类产业园区。未来随着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和运用机制的健全,以及政策性银行的不断支持,传统基建升级项目将会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成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第二,通过股权投资和商业银行信贷组合方式支持新兴产业融资。5G 基站建设、宏观观察 2021 年第 19 期(总第 342 期) 3 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充电桩等“新基建”具备以下新特点:一是前期投入巨大、短期见
[中国银行]:宏观观察2021年第19期(总第342期):“十四五”时期金融如何支持经济增长新动能发展,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0.68M,页数16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