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行业产业链系列研究之二:鉴析海外,洞察趋势
鉴析海外,洞察趋势——预制菜产业链系列研究之二证券研究报告A股行业深度发布日期:2023年8月3日分析师:安雅泽anyaze@csc.com.cnSAC编号:S1440518060003SFC编号:BOT242分析师:陈语匆chenyucong@csc.com.cnSAC编号:S1440518100010SFC编号:BQE111分析师:菅成广jianchengguang@csc.com.cnSAC编号:S1440521020003SFC编号:BPB626本报告由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仅为本报告目的,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提供,在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情况下,本报告亦可能由中信建投(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在香港提供。同时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和声明。1 核心观点: 复盘日本和美国预制菜行业发展,日本方面,行业于1970s先后完成BC端的导入并持续增长,其中1990年之前,B端市场增长贡献更大。而在宏观经济下行以及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下,预制菜销售渠道逐步由B端向C端实现切换。美国方面,速冻技术的创新推动了预制菜行业的兴起,此后宏观经济增长、快餐连锁业态的发展、冷链设施逐步完善等成为推动行业快速扩容的主要动力,当前已处于成熟期。具体到微观企业层面,日本和美国的头部预制菜企业在产品、渠道、供应链、品牌等多维度持续打造竞争优势,对国内相关企业具有参考意义。摘要: 以邻为师,日本B端预制菜随经济走弱下降,C端受益人口结构变化实现补位 日本BC端预制菜在1970s先后完成导入,其中B端随经济形势和餐饮业发展波动明显,在日本1997年以前的经济高速发展区间实现1971-1997年复合增速约8.8%。而后随经济下行见顶回落,2010s又随经济恢复有所回升。C端消费量则实现持续增长,尤其在老龄化、少子化的趋势下,渗透率不断提升,实现补位。 参考日本冷冻食品龙头日冷,以及C端零售预制餐龙头7-Eleven的经验:日冷通过上游原料和下游物流的布局形成竞争壁垒,加工食品业务营收增速随行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波动。2010年后在行业B端回暖、C端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公司加工食品业务营收增速加快,叠加C端战略大单品带来的产品结构优化,以及鸡肉业务成本端改善,净利率亦明显提升。7-Eleven则通过高密度分布的门店,方便消费者的购买,并通过高效的配送体系保障预制菜产品的及时供应和新鲜度。成功打造较高的消费者粘性,持续复购预制菜产品。核心内容 镜鉴美国,技术创新引领,市场渗透率高,已处于成熟期 速冻技术首先在美国市场得以开发运用,加之美国饮食烹饪加工流程相对简单的特点,使得包含预制菜在内的冷冻食品在美国市场普及率较高,目前行业整体已处于发展的成熟阶段。从发展历程看,1950-1970s在宏观经济持续增长、快餐连锁业态兴起、居民外食率提升、冷链设施逐步完善等有利因素下,行业经历了快速成长阶段,此后,行业演变更多体现为品类的丰富,从早期的生鲜为主逐步向餐食过渡,而市场规模的增长相对平稳。 就业内代表性企业而言,Sysco作为餐饮供应链企业,在B端渠道的优势明显,通过并购完成对上下游资源的高效整合,目前主要以净菜等初加工产品为主,并通过向客户输出解决方案来增强客户粘性。与之不同,雀巢在C端市场占比靠前,发展早期便推出了预制罐头食品,此后通过收购在冷冻披萨等市场排名第一,并依托自身作为食品综合龙头对消费趋势的洞察,持续推动产品创新。此外,泰森食品基于自身禽类的全产业链体系,通过并购向下游预制食品领域延伸,带动整体盈利能力提升。 回看国内,B端方兴未艾,C端可看长远 目前我国预制菜行业仍以餐饮等B端应用场景为主,2021年预制菜B端销售占比超过80%,而渗透率只有10%-15%。2010-2022年我国餐饮业收入CAGR为7.90%,仍处于稳步增长期。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餐饮人均消费及连锁化率均有较大提升空间。参照美日B端预制菜市场的发展路径,伴随我国餐饮市场的扩容,将有效支撑预制菜B端需求的稳步提升。核心内容 国内人口变化趋势类似日本,老龄化、少子化特征日渐明显。参照日本C端预制菜购买特征,老年人购买频次会更高,预制菜对独居人口的吸引力也更大。随着国内城市老年人的银发经济兴起,以及结婚率下滑带来的独居青年群体增长,C端消费群体将持续扩容。且国内C端预制菜不同于日本的主食类替代型产品居多,而是酸菜鱼、小酥肉等升级型预制菜增长较快,行业有望实现销售客单价及销量的同时提升。投资建议: 推荐C端锁鲜装大单品快速增长、布局上游原料、渠道力突出的安井食品,大B渠道竞争优势明显、经销渠道放量的千味央厨,以及关注探索C端新业务模式、拓展餐饮、团餐渠道的专业预制菜企业味知香。风险提示: B端需求恢复不及预期,预制菜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成本上涨等。核心内容 5目录• 1、预制菜发展大势所趋,龙头企业具备多维竞争优势• 2、日本:经济疲软叠加人口结构变化,预制菜消费渠道切换• 3、美国:技术创新引领,市场渗透率高• 4、国内预制菜:B端方兴未艾,C端可看长远• 5、相关投资标的• 6、风险分析 61.1 行业:顺应社会分工趋势,提升备餐效率资料来源:中信建投图表:预制菜行业规模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框架 价方面,人们对高品质产品(品质优、还原度高、操作简便的预制菜)消费意愿的增强是基础,消费力(收入水平)的提升是重要保障,此外也需要供给端相应研发能力的匹配。 量方面,可进一步分解为B端和C端渠道的消费量,分别取决于消费者在外用餐消费量、在家用餐消费量,及其各自场景下预制菜的渗透率。其中,整体消费量的增长空间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外食率水平则受到就业率、居民收入、餐饮业发展水平等经济因素,以及老龄化、婚育情况等人口结构因素的影响。而渗透率的高低则既取决于需求端的演变(B端降本增效、C端便捷烹饪),也与供给端如冷链物流、家电普及率等配套基础设施条件的完备程度相关。预制菜的市场规模可拆分为预制菜消费量及其单位价格: 71.1 行业:顺应社会分工趋势,提升备餐效率本文主要探讨美国、日本预制菜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借鉴意义:(1)美国预制菜:技术先行提升产品品质,二战后经济的强劲增长奠定行业发展基础,而早期冰箱等家电的快速推广以及全国冷链运输设施的完善,使得C端率先完成消费者教育和市场渗透。B端预制菜市场则在快餐业兴起、饮食外部化率提升等因素的带动下也实现快速发展。(2)日本预制菜:日本BC端预制菜在1970s先后完成导入,其中B端随经济形势和餐饮业发展波动明显,在日本1997年以前的经济高速发展区间实现27年复合增速约8.8%。而后随经济下行见顶回落,2010s又随经济恢复有所回升。C端消费量则实现持续增长,尤其在老龄化、少子化的趋势下,渗透率不断提升,实现补位。 81.2 公司:品牌、产品、渠道、产业链布局等多维度构建壁垒通过对美日头部预制菜企业的分析,我们认为其在行业中取得竞争优势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产品力:预制菜的使用需要经过再加热、再加工的过程,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技术使得预制菜经过再加工后的口味、口感尽量接近现制水平;另
[中信建投]:预制菜行业产业链系列研究之二:鉴析海外,洞察趋势,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9.58M,页数99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