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点评:疫情后的世界
宏观点评 [TABLE_TITLE] 疫情后的世界 (报告内容主要翻译自野村全球宏观研究主管苏博文、野村国际(香港)中国区 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博士及野村全球宏观研究团队的宏观经济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 2020 年 07 月 28 日 [Table_Author1] 分析师 高挺 ting.gao@nomuraoi-sec.com SAC 执证编号:S1720519120006 [TABLE_SUMMARY] 经历了强制休假、口罩常态化及疫情恐慌后的世界 本篇报告包含展望未来的 15 篇短报告,呈现了我们对疫情后世界的主要看法。 我们预计全球领导层将继续保持真空状态,中美关系紧张局势及逆全球化趋势将延续,新兴市场中期前景也将面临更多挑战。美元在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或将日趋下滑。 我们预计通胀率将保持在较低水平,实际利率可能会进一步走低。非常规货币政策有望成为新常态,从而降低了财政紧缩的急迫性。然而,危险在于道德风险可能会助长过度追逐高风险资产并引发资产价格泡沫。 收入不平等趋势或将加剧,未来几年全球恐将面临粮食危机。另一方面,这次疫情或有助于推动全球协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我们就新冠疫情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展开讨论,且相信此次疫情将是生产力复兴的催化剂。 [Table_Info4] Nomura | 疫情后的世界 2020.07.28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2 经历了强制休假、口罩常态化及疫情恐慌后的世界 得益于有效治疗手段、疫苗及群体免疫力,人们对疫情的恐惧或在不久的将来就烟消云散。就算新冠病毒无法彻底根除,但人们早就学会与传染病长期共存。 一方面,新冠疫情给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许多经济体的单季 GDP 年化增速收缩了 25-40%。即使有史无前例的宏观经济政策支持,此次疫情也造成了大萧条以来和平时期最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而且还造成了其他深远影响。世界银行预计,全球 90%以上国家的人均 GDP 将下滑,创 150 年来的最高比例。通过包括失业、破产和负债等渠道,新冠疫情将给世界留下长久的经济伤疤。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变革机遇。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言,“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危机。”历史表明,危机期间做出的种种选择可以塑造未来几十年的世界格局。1944 年 7 月各国领导人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设计战后世界时,二战还尚未结束。但吸取了一战后错失良机的教训,他们明白重心必须从结束战争转向奠定新基础,从而迎来战后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三十年”。 当今世界,人们日益关注环境、收入不平等、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长期停滞等问题。正如 1944 年一样,一场疫情过后世界格局需要重新洗牌,以建立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在这一重要关头,我们尝试来构想疫情后的世界。下列 15 篇报告展现了我们对未来(2020-2023 年)世界的主要看法。 总而言之,我们对全球新秩序并不乐观。我们预计新冠疫情将进一步削弱美国在国际经济政策方面的领导力,但当前似乎还没有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接替美国。无论谁出任下届美国总统,中美关系都可能偏紧张态势。由于全球生产多样化、人员国际移动性下降以及各国重视自给自足和国家安全胜于经济效益等因素,我们预计逆全球化浪潮将持续。新兴市场的中期增长前景将面临更多挑战,但仍会有部分国家将脱颖而出。 我们对超宽松宏观经济政策产生的中期影响持相对乐观态度。通胀率预计将保持在较低水平,私人储蓄超过投资将导致自然实际利率低于疫情前水平。我们预计非常规货币政策将成为新常态,从而降低了财政紧缩以应对公共债务激增的急迫性。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危险在于道德风险可能会助长过度追逐高风险资产并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疫情危机促使许多新兴市场的央行首次启动量化宽松,而其中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财政支配和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风险最大。 全球长期关注的问题方面,我们认为疫情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收入不平等问题将大大加剧,或将促使政治层面寻求更激进的解决方案,而疫情后全球或将遭遇粮食危机。 疫情或有助于推动全球协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金融系统和企业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此次疫情还加快了数字化进程,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更多数字化场景。我们相信此次疫情将大大激发私营部门活力、带动生产力复兴。 最后,鉴于美国的巨额双赤字、欧盟财政协同性的提高以及以人民币为首的央行数字货币的到来,我们预计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将日趋下滑。 nQqMtRxPxPaQcM8OpNmMtRmMkPoOsNfQsQzR9PpOpRvPrNxPuOtPpP [Table_Info4] Nomura | 疫情后的世界 2020.07.28 [Table_Info4] 请务必阅读报告正文后各项声明 3 1. 中美关系面临挑战 影响近期中美关系走势的四大问题 近期中美关系仍面临较多挑战,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1) 贸易与经济一体化。中国自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经济快速增长且仍维持公有制为主的经济体系,这已成为双边关系摩擦的一个原因。特朗普总统非常关注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但在其上任之前,在全球化世界里中国独有特色的经济管理体制就已引起不少讨论。今年 1 月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正式签署,有效制约了 2020 年关税和贸易壁垒问题的进一步上升。然而,旨在解决更多棘手问题的第二阶段经贸谈判进展甚微。 2) 国家安全/技术。尽管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已达成,但 2020 年国家安全和技术方面的紧张局势仍在不断升级,两国相继采取更多行动。美国商务部对华为实行更严格的出口制裁,同时还将多家中国企业及机构列入实体名单。美国国务院则继续劝阻各国在 5G 建设中使用华为产品。 3) 所谓的人权问题。在美方所谓的人权问题上,两国分歧也进一步加剧,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首先,中国在香港引入新国家安全法后特朗普政府开始撤销美国对香港贸易、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特殊待遇;其次,新疆问题依然是造成紧张局势的重要根源,特朗普签署《维吾尔人权政策法》后或对中国官员实施制裁。 4) 新冠肺炎疫情。中国针对新冠疫情爆发的最初反应仍然是中美关系紧张的一个原因。但相对于贸易、国家安全和人权而言,美国两党对疫情和中国的态度出现分化。特别是共和党,已设法将民众注意力从特朗普政府对美国国内疫情的应对向全球疫情初期中国采取的行动方面转移。 上述四方面因素有助于反映中美关系的近期动态(包括 11 月美国大选的影响)。前三条是中美关系长期存在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这些问题可能仍会对双边关系构成结构性挑战。 受美国大选驱使,总统候选人或对中国和当前双边关系持消极态度 鉴于美国公众舆论变得愈发消极,未来四个月特朗普总统和前副总统拜登的对华立场或不会出现积极向好迹象。上述结构性问题将是下届美国政府面临的重要外交政策挑战之一。此外,近年来美国涉华舆论持续恶化。两位总统候选人或将对中国持消极态度,并提出旨在影响中国行为的政策建议。两位候选人或相互指责对方在与中国抗衡方面做得不够好。我们认为前副总统拜登将很快会提出对华方针,如果他采取强硬路线,则可能会改变特朗普关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政治考量。我们认为特朗普不太可能改变第一阶段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宏观点评:疫情后的世界,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0.75M,页数44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