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就业形态和劳动者权益保障
X 中国的新就业形态和劳动者权益保障作者 / 涂 伟, 王 雪玉 2024年 01月国际劳工组织工作报告 103版权所有©国际劳工组织 2024本开放获取作品适用于知识共享署名- 4.0 国际 (CC BY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deed.zh)。 如许可协议所述,用户可以重复使用、分享、改编原作以及基于原作进行创作,使用时必须清晰标注国际劳工组织为原作所有者。用户的作品中不能使用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志。署名– 作品必须按如下方式引用:伟,涂.,雪玉,王. 中国的新就业形态和劳动者权益保障, 日内瓦:国际劳工局, 2024翻译: 如翻译该作品,则须注明以下免责声明和署名: 该译作并非由国际劳工组织翻译,不应被视为国际劳工组织的官方翻译。国际劳工组织不对译文的内容及准确性负责。改编: 如改编该作品,则须注明以下免责声明和署名:该作品是对国际劳工组织所著原作的改编。作品中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完全由改编作者负责,不代表国际劳工组织对其观点和意见表示认可。CC4.0许可协议不适用于本出版物中非国际劳工组织版权的材料。如果材料归属于第三方,材料的使用者应自行负责与权利人进行版权清算。因本许可协议产生的任何争议如不能友好解决,应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的仲裁规则提交仲裁。不论仲裁结果如何,双方均应受其约束,作为此类争议的最终裁决。有关版权和许可的任何疑问,应联系国际劳工组织出版部门(版权和许可),地址: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CH-1211 Geneva 22, Switzerland,或发邮件至:rights@ilo.org. ISBN 9789220402795 (print), ISBN 9789220402801 (web PDF), ISBN 9789220402924 (epub), ISBN 9789220402931 (mobi), ISBN 9789220402948 (html). ISSN 2709-6335 (print), ISSN 2709-6343 (digital)https://doi.org/10.54394/QIQE7255 国际劳工组织出版物使用的名称符合联合国惯例,其内容不代表国际劳工组织对任何国家、地区或领土的法律地位或权限,以及边界划定表达任何意见。署名文章、研究报告和其他文稿,文责由作者自负,出版发行并不代表国际劳工组织认可其观点。提及的企业、商业产品和流程的名称不意味其得到国际劳工组织的认可,而未提及的企业、商业产品和流程也并非意味着不被认可。国际劳工组织出版物和数字产品的相关信息请见: www.ilo.org/publns国际劳工组织工作报告系列汇总了国际劳工组织正在进行的研究的结果,并力图促进关于劳动世界一系列问题的讨论。欢迎各界对本工作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请发送至:beijing@ilo.org.出版授权:Chang-Hee, Lee, Director of Beijing Office国际劳工组织工作报告系列载于: https://www.ilo.org/global/publications/working-papers建议引用格式: 伟, 涂., 雪玉, 王. 2024. 中国的新就业形态和劳动者权益保障,国际劳工组织工作报告 103 (日内瓦,国际劳工局)。 https://doi.org/10.54394/QIQE7255 01 国际劳工组织工作报告 103摘要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新兴出现的新就业形态迅速发展并显著增长。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的新就业形态在规模、类型和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本报告重点研究了中国新就业形态四种主要的新兴模式,包括线下网约工、线上微任务众包、产消者、个人平台外包。详细分析了这四种模式的多样性、发展规模、劳动用工和劳动保护情况。此外,本研究归纳总结了现有的劳动法律和相关政策在数字时代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政府与社会伙伴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采取的创新措施。 关于作者 涂伟,博士,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劳动力市场研究协调员。目前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趋势、劳工数字平台、劳动世界的未来等领域。在2022年加入国际劳工组织之前,他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担任副研究员。涂伟的研究兴趣主要包括劳动法、新就业形态,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劳工条款等。 王雪玉,在读博士,多伦多大学劳资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系。她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数字劳工平台,中国劳动关系的定量分析等。 02 国际劳工组织工作报告 103摘要 01关于作者 01缩略语 07执行摘要 08X 引言 09 X 1 中国新就业形态的兴起和分类 101.1.中国新就业形态的兴起 101.2.中国新就业形态的类型 121.2.1 如何界定中国的新就业形态 121.2.2 中国新就业形态的多样性 13线下网约工 13线上微任务众包 14产消者 14个人平台外包 14 X 2 中国新就业形态的发展现状 162.1. 中国新就业形态的总体发展特征 162.1.1 平台经济的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162.1.2 雇佣人数总体呈增长态势,且以外部雇佣为主 172.1.3 线下服务平台的低技能劳动者占多数 182.1.4 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催生出新兴的新就业形态 192.2 分类型情况 192.2.1 线下网约工作(App-based gig work) 19规模 19劳动者画像 202.2.2 线上微任务众包(Micro-task crowdsourcing) 20规模 21劳动者画像 222.2.3 产消者工作(Prosumer work) 23规模 23劳动者画像 242.2.4 个人平台外包/新灵活用工 25规模 25劳动者画像 25目录03 国际劳工组织工作报告 103 X 3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现状及挑战 273.1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现状 273.1.1 平均收入相对较高,但内部分化大、议价能力弱 273.1.2 工作过程中用低权益保障换取高收入 283.1.3 各类社会保险覆盖率低,参保途径有限 283.1.4 工会参与率低,多以非制度化手段维权 293.2.劳动权益保障不足的原因 293.2.1 劳动关系认定困难 293.2.2 社保制度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就业模式难匹配 303.2.3 传统监管手段不适应平台商业模式 31 X 4 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护的规制 324.1.法律政策层面 324.1.1 早期政府对平台企业主要通过行业监管方式进行规范 324.1.2 近期各项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陆续出台 334.1.3 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伤害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已经开始 334.2.集体层面 344.2.1 修改了工会法并出台了指导意见 344.2.2 实施成效 344.3.企业层面
[国际劳工组织]:中国的新就业形态和劳动者权益保障,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62M,页数49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