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地区《区域动态》5月第二期
区域动态总第 83 期 2024 年 5 月第二期1沉没中的市镇:缓进式灾难中的韧性与无奈 | 东南亚地区《区域动态》5 月第二期本期东南亚区域动态分为“ 学术动态” 及“ 时事动态” 两大板块。“ 学术动态” 推介《借命建筑:上升的海平面与败退的三宝垄基建》一书,从印度尼西亚的城市社会问题与海平面上升出发,思考全人类共同的未来、灾难面前人类社会的韧性以及生态与技术的互动。“ 时事动态” 汇编了近一月内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老挝及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及地区整体的大事要闻,涵盖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各领域。------------------------------学术动态-------------------------------编者按:过去百年,雅加达下沉了近两米1。地势降低,潮高却如常,本就生活在低地的数百万人由此陷入了更危险的境地。论地势沉陷,雅加达并非孤例。不过贵为印尼首都,雅加达的沉陷受到了各方关注;持续的沉降也成为了该国迁都的原因之一。但在首都之外,其他地方或许就没那么幸运了,尽管别处的沉陷或许更甚雅加达。同处爪哇岛上的三宝垄(Semarang),近年土地下陷的速度高达雅加达的5/32。三宝垄附近的一些居民落入缓进式灾难状态(slow-motion disaster):家园时不时被水淹没,洪水一年猛过一年。长此以往,该地或许终将沉入水底,人们终将背井流离。《借命建筑》一书作者、马普所社会人类学所DFG Emmy Noether研究组长卢卡斯·勒伊(Lukas Ley, 本书出版时任海德堡大学人类学所博士后讲师)在三宝垄郊区展开了他的研究:气候无常,随着全球变暖日益难以捉摸;技术有限,新技术使一轮又一轮的快速城市化成为可能,却尚不足以解决由此带来的生态问题,使当地免受沉降之苦;社会失序,城市化进程中贫富差距日渐悬殊,一部分居民被排除在光鲜的摩登都市之外;政治失能,从殖民统治到民主化后的地方政治,本地居民面对的是一代代的积弊相沿。《借命建筑》一书呈现了1 https://piahs.copernicus.org/articles/372/189/2015/.2 Lisa-Michele Bott et al.,.10.1016/j.ocecoaman.2021.105775.区域动态总第 83 期 2024 年 5 月第二期2诸多这样的时刻:生态、技术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将三宝垄城市边缘的人们带入了不得不与灾难共存、在黯淡未来面前奋力求生的境地。当下的苦痛与灾厄不断重演,城镇像是得了慢性病,人们则在一次又一次的急性发作中展现惊人的韧性,挣扎求生;但有限的应对总像是权宜之计,姑且渡过眼前的难关,将问题抛给未来。作者将不断反复的种种权宜描绘成向未来“ 借命” (汉语读者或许更熟悉“ (向未来)争取/透支时间” 一类的近义表述)。面临上述问题的并非三宝垄一地。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无论当下或未来,许多其他地方都可能面临类似的问题。对关心人类共同未来、关心灾难面前人类社会韧性、关心生态与技术互动的读者而言,本书呈现的研究或许多少能带来一些启示。*本书 获2023年度亚 洲研究协会 哈利·本 达奖( Harry J. Benda Prize)荣誉提名()、2022年度欧洲东南亚研究协会社科类图书大奖。于2023年6月发布查克利·桑卡玛尼(Jakkrit Sangkhamaneeจักรกริช สังขมณี)评论卢卡斯·勒伊《借命建筑:上升的海平面与败退的三宝垄基建》(Building on Borrowed Time: Rising Seas and Failing Infrastructure in Semarang)一书的文章。系主要关注澳洲、太平洋诸岛与东南亚社会人类学、比较社会学研究的刊物。书评作者为朱拉隆功大学政治学院人类学副教授。书评全文编译如下:区域动态总第 83 期 2024 年 5 月第二期3面对难以预测的气候、失灵的技术和失序的社会政治,人们如何才能延续生命、如何持续地让生活超越时间的限制?在过去发病留下的影响造成的“ 慢性病程的当前状态”(chronicpresent)中,人们要怎样做才能维生?当前的日常已如此艰辛,面对诸多挑战,未来的生活在哪些领域将大步向前、在哪些领域又会止步不前?当需要与时间赛跑的不止人类的一生,还包括“ 物的生命” ,包括活物和死物、技术创造或自然之物、有形或社会政治中的抽象之物的生命,事情又是怎样的呢?卢卡斯·勒伊在《借命建筑》一书中调查了三宝垄(印尼中爪哇省的首府和最大城市)在潮汐性洪水面前、在“ 慢性病程的当前状态” 中为人、权威和基础设施维持其“ 社会生命”的诸多复杂过程。借用"借命"(borrowed time)这一概念,本书通过研究三宝垄的案例以强调长时间内易常受洪水影响的沿海社区生活是多么脆弱。"借命"一词意为个人、机构和基础设施消损大过补益,依赖不可持续的做法和技术,长远来看难以为继。作者认为,这种情况在三宝垄尤为严重,急速城市化、气候变化和社会不平等交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问题之网,传统方式难以轻松应对。通过"借命"这一概念,勒伊强调,城市发展需要更具批判性的路径,需要将社会和环境正义关切考虑在内,并将社会历史和技术的时间性充分纳入考量。除"导言"和"后记"外,该书通过 5 个章节文字的起落道尽该城防洪当局、基础设施和人们“ 社会生命” 中的历史和社会政治进程。第 1 章题为《历史沿革》,审视了三宝垄在沼泽地建城的发展史。该章追溯了城北聚落在沿海沼泽地的转型历程,这一转型是殖民时期歧视性移民与定居政策的产物。勒伊在本章描绘了 19世纪末荷兰殖民官员如何抽干沼泽来开辟新的发展用地,这一过程引发了无数环境和社会问题。19 世纪末的工业化和爪哇基础设施扩张带来了劳动力需求的增长,迫使农村移民进入了各自的社会生态位(socio-ecological niches),沿海沼泽聚落也因此而生。但重新安置沿海居民令其免受拥挤之苦并未改善他们的生活;相反,荷兰人在三宝垄北部的治理形式是:依地理位置分化人群,并根据种族阶序策略性地忽视一部分人福祉。本章还探讨了空间殖民主义如何贻害三宝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导致该市更容易遭受洪水和其他气候灾害的侵扰。第 2 章《阻滞困顿》讨论了三宝垄沿岸河流的清淤扩挖工程,及其如何造成了城市的基建问题。该章描述了政府是如何尝试通过各种工程措施来管理和控制城市生态的。勒伊主张,将北部湿地视作问题区域与三宝垄海岸线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政府介入三宝垄北部的甘榜区域动态总第 83 期 2024 年 5 月第二期4给人们带来了未竟感和对城市未来的不确定感。本章阐释了一波又一波的城市化浪潮、土地稀缺和环境退化是如何推动政府将北部甘榜视为犯罪高发区的,并描绘了旨在控制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是如何频频失败,并进一步在政治上边缘化当地社群的。第 3 章《权宜浮生》审视了三宝垄的诸社群适应“ 慢性” 洪涝灾害的过程。本章还讨论了 “准事件(quasi-events)” 这一概念,以指代诸如"rob"(或言潮汐洪水)此类缓慢发展的自然灾害。勒伊认为,“ rob” 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寄希望于机械的技术解决方案或个体行动。
东南亚地区《区域动态》5月第二期,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2.54M,页数17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