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公益慈善指南:自然环境》
中国社会公益慈善指南自然环境网站: caps.org 领英: linkedin.com/company/capsasia Twitter: caps_asia Facebook.facebook.com/capsasia Instagram: capsasia 新闻通讯: bit.ly/caps-wdg亚洲公益事业研究中心 (CAPS) 立足亚洲,是一个以独立研究和行动为导向的研究和咨询机构,致力于推动私营领域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我们通过循证研究,与个人、公司和政府探讨如何最好地应对社会挑战。有关更多CAPS研究及服务的资讯,请浏览CAPS网页:http://caps.org。©2022亚洲公益事业研究中心版权所有。1致谢 2摘要 3导言 4第一章 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概要 6第二章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展望 11第三章 中国的环境与气候变化慈善事业 19结论 32行动建议 34附件一 方法论和数据来源 37附件二 访谈名单 38尾注 39目录目录 | 中国社会公益慈善指南:自然环境2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是一个庞大且不断发展的领域,我们对本研究中所获得的支持与帮助感到由衷感谢。我们特别感谢为本系列指南的四个公共领域提供专业视角的五位专家,包括: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叶志敏教授(医疗卫生);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自然环境);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王蓉教授和魏易教授(教育);以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扶贫)。CAPS在推动公益慈善事业提质增量的进程中,获得了多位亚洲和国际慈善家的信任与支持,他们同样肯定了循证研究在促进亚洲地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在过去一年里,我们在机构运营方面得到了陈启宗主席以及 蔡明忠、Jamshyd Godrej、Taewon Chey、Elizabeth和Jaime Zobel de Ayala等董事的鼎力相助。此外,泰国饮料大众有限公司(Thai Beverage Public Company)及其总裁兼首 席执行官Thapana Sirivadhanabhakdi先生、盘谷银行及其董 事总裁陈智深(Chartsiri Sophonpanich)先生、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 以及一丹奖基金会、吴忠华(Husodo Angkosubroto)先生、董建成(C.C. Tung)先生、Arif Rachmat先生、Tessie Sy-Coson女士以及李棕博士(Dr. Stephen Riady)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也为我们提供了支持。在此,我们对所有捐赠人和支持者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本次研究也感谢瑞银集团(UBS AG)为本研究给予的资金支持与行业洞见。致谢中国社会公益慈善指南:自然环境 | 致谢3本报告是《中国社会公益慈善指南》全四册中的第二册。为深入探析“中国特色公益慈善”的面貌,我们通过环境的细分议题,采取不同的策略视角来观察个人和企业对自然环境领域的捐赠行为。在细分议题中,我们关注的领域包括生物多样性、能源、气候变化和可持续生计等,后者包括环境保护、公众教育与倡导、环境影响信息披露和污染地区修复等应对策略。中国在经济发展和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持续恶化的环境危机不仅威胁到中国人口的健康和生计,也威胁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在中国,空气污染是导致过早死亡和诱发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也会对周边社区民众构成严重的健康风险。而且,这些环境恶化的代价不只是社会性的,环境破坏的经济成本现已飙升至数千亿美元。过去十年,中国已开展一系列针对环境问题有效的治理与改革措施。近期,中国政府释放出的信号主要包括:出台环境保护相关的新政策、明确污染者承担相关防治责任的法律制度,以及呼吁公众参与到环保行动、发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号召等。在动员民营企业与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全国的扶贫行动并获得巨大成功后,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可能会考虑采取类似的社会动员策略,来应对紧迫的环境挑战。与此同时,绿色转型与低碳发展的趋势也必将为企业和公益慈善带来巨大的投资空间与发展潜力。其中,绿色金融的发展势头显著:2021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中国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规划必须考虑到生态环境问题,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现在中国有超过3,000多家环保公益组织,覆盖自然教育、环境研究、环保项目设计与环境管理等多个细分领域。随着环保公益领域的不断发展,这些公益组织也正在完善自身能力建设,同时与政府、企业等形成有变革意义的合作关系,以最大发挥其积极影响。第一章概述中国个人、企业和具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慈善事业,介绍了中国公益慈善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 “基金会”,以及近年来该类社会组织的快速增长趋势。摘要第二章由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创始人、主任马军撰写,重点探讨了中国自然环境的现状:包括关键挑战、政策措施和诸多被忽视的细分领域。本章将严重的环境挑战分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生态退化三个类别,每项类别都带有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仅经济损失的估计就高达数千亿美元。应对严重的环境挑战,分析公众和民营企业应该采取哪些策略。第三章介绍了在中国取得一定成就的环保公益项目。除了对多个案例展开研究以外,本章也考察了在中国环境公益慈善事业中,主要行动者都有哪些,他们在着力解决哪些细分领域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虽然和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相比,环境问题所获得的关注和资金支持相对较少,但现有环保公益项目的成就,加之中国政府发出的明确信号,均表明了我们很可能会看到环境公益慈善的事业规模将在中国迅速发展壮大。结论强调了“中国特色公益慈善”的核心特征:与政府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将商业智慧与经验融入公益项目;以试点项目为公共部门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以及回馈家乡、共谋发展的倾向性。尽管在环境议题中,中国当地的资助者相对较少,但该领域也有众多基金会,他们长期投身探索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断提供相应解决方案。最后,我们向有意愿参与中国环境议题,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读者提供了下一步的行动建议,具体包括资助者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以及如何帮助他们找到自身定位,并制定能够创造积极影响的慈善策略。 摘要 | 中国社会公益慈善指南:自然环境4i 本报告中使用的汇率为1美元兑6.47元人民币。 中国正处于迅速增长和发展的阶段,特别体现在其财富量的急剧上升。随着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富足,其公益慈善事业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增加。2018年,人民币100万元(约合15.5万美元)以上的大额捐赠达到276.3亿元人民币(约合42.7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50%,相比十年前几乎翻了四番。1,2, i 然而,贫富分化现象依然存在。虽然政府在解决社会需求方面持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公益慈善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和任何国家一样,富人可以伸出援手,在很多事情上帮助穷人。同时,公益慈善也是公民参与的一种途径,是身处城市社区的人,关心帮助贫困地区人的
《中国社会公益慈善指南:自然环境》,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9.87M,页数48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