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省份区域特征及化债现状研究
www.lhratings.com 研究报告 1 重点省份区域特征及化债现状研究 2023 年 7 月,“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首次提出后,35 号文等政策文件密集出台,在“控增化存”的总体要求下提出了分区域差异化管控的化债策略,并针对重点省份制定了更为严格细致的化债政策。本文结合重点省份的区域特征,梳理分析了重点省份的化债表现和阶段性成果,并依据政策导向对重点省份的未来化债路径进行推演。 本轮化债重点省份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全国中下游,多数因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等因素导致区域内税源稳定性和增长性相对较弱,地方综合财力高度依赖中央补助支持,政府债务具有体量相对较小但债务率水平相对较高的特征。从化债表现来看,天津和贵州获得的财政化债资源倾斜力度相对较大;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青海、甘肃和宁夏等位于东北和西北地区的重点省份地方债务显性化趋势较为明显,政府投资方面亦受到较大程度限制,区域整体呈现加速出清的特征。2024 年 10 月 12 日,财政部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拟出台近年来支持力度最大的化债政策,并多渠道增加政府投资。预计短期内财政化债仍是重点省份的主流化债路径,在中央加速推进地方化债进程的背景下,重点省份仍有机会在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谋划优质项目带动投资增长,同时重点省份应围绕区域资源禀赋和市场机遇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由基础投资拉动向更灵活有效的方式转变。从长远来看,地方化债仍需依靠自身发展,通过加速推进城投企业改革转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及培育税收增量等方式提升地方财政自平衡能力,逐步实现财政和金融化债为辅,产业发展带动为主的可持续化债路径。 联合资信 公用评级一部 |张雪婷 |李思卓 |王默璇 www.lhratings.com 研究报告 1 一、引言 2023 年 7 月 2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标志着新一轮化债周期的开始,随后《关于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3〕35号)(以下简称“35 号文”)和《重点省份分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国办发〔2023〕47 号)(以下简称“47 号文”)等相关具体政策密集出台,在“控增化存”的总体要求下提出了分区域管控、分类差异化管理的化债策略,有利于中央化债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地方政府制定适应属地可持续发展的化债方案。具体来看,35 号文提出了涵盖财政、金融及监管等多重化债手段,并针对重点省份1融资平台债务化解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对重点省份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实施更为严格的差异化管控;随后出台的 47 号文要求 12 个重点省份在地方债务风险降低至中低水平之前,严控新建政府投资项目,严格清理规范在建政府投资项目。2024 年 2 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统筹做好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14 号文”),将 12 个重点省份的化债政策拓展至其他 19 省份自主选报的辖区内债务负担重、化债难度高的地区(以地级市为主);2024 年 7 月出台的“国发 134 号文”将 35 号文延期至 2027 年 6 月,并将重点省份的非持牌金融机构债务、非重点省份非标债务和非持牌金融机构的债务纳入可进行债务置换和重组的范围。上述补充文件的出台加大了本轮化债政策的支持力度,也侧面反映出中央对于持续大力推行分区域管控和实施差异化化债政策的决心。 本文结合重点省份的区域特征,梳理分析了重点省份的化债表现和阶段性成果,并依据政策导向对重点省份的未来化债路径进行推演。 二、重点省份区域特征分析 12 个重点省份又被称作债务高风险地区,所谓高风险并不直接与“债务体量大”或“债务率高”划等号,而是经过多维度考量作出的判断。本节将从区位、产业、金融、经济、财政及债务等维度梳理分析重点省份的区域特征。 (一)重点省份地理区位2、产业布局及金融资源 重点省份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支柱产业多为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发展形成,其中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资源丰富,支柱产业以化工、冶金、农业为主,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从上市公司聚集度来看,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分布密度远低于东部,上市公司行业增长性亦相对较弱。从金融资源禀赋来看,重点省份金融资源保有量处于全国中下 1 本文所指重点省份包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和宁夏等 12 个省市区,全文统称“重点省份”。 2 本文按照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区域的划分标准,将全国 31 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全文分析均未涉及港澳台地区)划分为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 www.lhratings.com 研究报告 2 游水平,且投放于实体经济的资金增量对政府债券的依赖度明显高于非重点省份,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和云南等重点省份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量占比相对较低,一定程度反映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区域内资金需求的托底和支持能力相对较弱。 从地理区位来看,除天津以外,其余重点省份全部分布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从三产结构来看,2023 年,东部地区和西部及东北地区均已形成“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全国贡献度均超过 50.00%,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第一产业全国贡献度达 42.69%,第二和第三产业全国贡献度均不及 30.00%,整体产业发展进程相对较慢。 图表 2.1 2023 年全国及东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及占比情况 指标 全国总计(亿元) 东部地区 西部+东北地区 绝对数(亿元) 占全国比重(%) 绝对数 (亿元) 占全国比重(%) 地区生产总值 1260582 652084 51.73 328949 26.10 第一产业 89755 29116 32.44 38315 42.69 第二产业 482589 247259 51.24 124655 25.83 第三产业 688238 375709 54.59 165979 24.12 三产结构 7.1:38.3:54.6 4.5:37.9:57.6 11.6:37.9:50.5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联合资信整理 从支柱产业来看,重点省份多数属于资源型地区3。其中,内蒙古、黑龙江、辽宁等省份煤炭资源丰富,支柱产业主要依托煤炭开采和加工生产,拥有包钢股份、鞍钢股份、抚顺特钢等老牌钢铁企业;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等省份拥有庞大的石油储量,石油化工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甘肃、宁夏、广西等地区则依赖于铜、铝、锌、钨、硅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冶炼,打造了千亿级冶金工业产业;青海省依托独特的盐湖资源打造大型盐湖产业基地,其蕴藏的钾、镁、锂、硼等矿产资源可广泛应用于农业
重点省份区域特征及化债现状研究,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2.38M,页数24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