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公司IPO上市分析报告-IT桔子
123第一节 IPO 行情跌至近十年的谷底根据 IT 桔子数据,从新上市公司的数量来看,2021 年是最高点,达到了 620 家;2017 年 A 股IPO 显著提速,上海和证券两大交易所的新股数几乎实现翻番增长,使得 2017 年成为近十年的次高点。2018 短暂地降速,之后几年经历了再次抬升,从 2021-2024 年,中国 IPO 公司数已经连续 4 年下跌,整体呈现了大 M 型的波动态势。从募资总额来看,2020、2021 这两年达到了创纪录的 7000 多亿元,之后一路滑坡,到 2024年新股 IPO 只有 217 家,同比减少了 44%;IPO 募资额仅有 1399 亿元,同比减少了 64%。总的来说,2024 年正处于近十年的谷底。我们不得不去探究这一剧烈的变化到底是怎么造成的?由于二级市场的发行上市有着严苛的审核流程和制度、规则,个别偶然因素难以造成系统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 IPO 断崖式下滑主要是政策性的原因所致,包括比较显而易见的在 2024 年 4月“国九条”出台后,监管机构加强了对发行上市的准入把关,提高了现场检查的覆盖面,从原来的 5% 提高到 20%。对于上市前突击分红等行为,监管机构已将其纳入负面清单,并严格监4管分拆上市行为,使得一些相关企业不得不撤回申请。据 IT 桔子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新股 IPO 的平均募资额为 6.45 亿元,仅略高于 2017 年,是近 10 年来的倒数第二——2017 年 A 股上市“开闸放水”,新上市公司数量首次大增,尤其是创业板新股数大增,导致上市公司总体及平均募资额达到最近十年的历史最低。2018-2022 年,中国公司 IPO 平均募资额处于较高的状态,超过了 10 亿元,且数据高于近十年平均值的参考线,2023、2024 年连续两年平均募资额下跌。从募资额来看,2024 年的这种下跌主要来源于境内 A 股上市数大量减少,尤其是大额 IPO 案子的缺失,而境外的小规模 IPO 却越来越多。比如 2024 年 IPO 募资 10 亿元以上的有 26 家个股,其中 20 亿元以上的仅有 11 家,而 2023 年分别是 116 家、38 家。就极大值而言,2023 年华虹半导体从港股回 A 股二次上市,募资 212 亿元,创造当年 IPO 最大募资记录,2024 年美的集团从 A 股回到港股上市,募资 306 亿港元(约 245 亿元),是当年最大 IPO。这两个都是属于特殊的二次上市情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首发 IPO。再来看 2023 年有 2 家半导体芯片公司晶合集成、芯联集成的 IPO 募资均超 90 亿元;而 2024年路特斯 IPO 上市募资 8.8 亿美元(约 57 亿元)是新股最大 IPO,较之前有很大差距。5接下来,我们将分别针对中国公司的境外上市和境内上市做具体的数据分析。第二节 A 股上市遇冰点期,美股境外上市创新高据 IT 桔子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中国 IPO 公司中选择在境内交易所(A 股,含深交所、上交所和北交所)上市的为绝大多数,平均每年占比 72%。2015 年最高曾达到了 87%。而在境外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平均不到三成。不过在 2018 年,境外上市曾达到了 57%,首次超过了境内上市 43%的比例;到 2024 年,境外上市比例达到 54%、117 家,再次超过了境内上市的 100 家,这是近十年来第二次出现的“异常”。境外上市交易所中,中国公司更多愿意选择去氛围更加宽松友好的港交所上市,美股上市总体较少。不过,在 2024 年,中国公司在美股上市的数量占总体比重为 24%,是这十年来最高的一次。这一年,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热情在沉寂许久后再一次得到了释放。从内部结构情况来看,A 股稳占第一的态势基本保持稳定,2018 年比较异常——港交所新上市6公司数一度超过了 A 股 IPO 总和,在总体占比中猛增至 46%。这主要是由于港交所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容许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等新规第一年实施的吸引力。我们将境内、境外上市进一步细分到交易所维度,来看看近十年中国上市公司在各交易所的具体数量情况。2024 年,由于监管审核政策收紧、全球经济不确定导致市场信心不足,以及很多企业业绩稳定性差而无法满足上市要求,种种原因作用下 A 股新股上市数总体减少了超一半。从具体数值来看,2024 年上交所、深交所分别新增 34、43 家上市公司,均同比减均少了 67%;开市时间最短的北交所(2020 年开市)增加了 23 家新股,较去年同期下降幅度达到了 70%。IT 桔子数据显示,2022-2024 年,深交所的新股数量均以略微优势超过上交所;但在 2017-2021的这五年里,上交所的新股数量一直领先于深交所,尤其 2019 年科创板开通后,创业板吸引力下降,国内科技公司刮起一阵 A 股上市风潮,上海证券交易所一度成为主流选择。2024 年,在科创板顺利上市的国内企业数量有 14 家,同比减少了 52 家,主要是证监会加大了对企业科技属性的要求;科创板占年内 A 股新 IPO 数中的比重为 14%,占上交所年内新股数的741%。不过,在更早之前,深圳证券交易所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证交所,拥有主板(中小板与主板于 2021年 4 月正式合并)、创业板板块,且在 2014-2016 年新股数量多于上交所。总之,“风水轮流转”,近十年里,A 股上市的第一把交椅在深交所和上交所之间变换了几回。与 A 股新股数量腰斩滑坡相对的是,2024 年中国公司奔赴美国、香港上市的热情高涨。IT 桔子数据显示,2024 年在港交所新上市的中国公司有 64 家,较 2023 年增加了 6 家。港股市场在 2024 年整体回暖,市场信心增强。另外,港交所推举优化上市审批流程一系列改革措施,也为 IPO 活动注入了活力。从上图可见,港交所近十年来成为中国企业赴境外上市的第一选择,主要是因其规则包容、自由,拥有国际资本、地缘文化更亲近等优势。经历过 2018、2019 年的赴港上市热潮之后,近几年中国公司赴港上市整体有所下滑,但胜在平稳,每年保持在新增 70 家左右。美股方面,2024 年国内公司成功在美股纳斯达克 IPO 数量再次创新高,达到 52 家,比高峰期的 2019 年的 29 家还多。不过,这几年中企鲜少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8相对于纽交所上市,纳斯达克上市的财务要求低、规模限制小、成本低、周期短。另外,其科技股的定位契合中国创新科技中小企业,科技氛围好,交易机制灵活,监管相对宽松,且市场流动性较好,吸引众多中国企业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招股。总的来说,中企赴美股上市受资本、政治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较大。第三节 港股上市中的基石投资额平均占比超 45%基石制度起源于 2005 年,最初由香港交易所引入,其初衷是借助基石投资者的优质声誉,为赴港上市的内地国有企业释放积极信号,吸引散户等其他投资者,同时确保一定数量的基础认购,提高新股发行的成功率。后来这项制度逐渐被优化,基石投资者需要承诺购买一定比例,且上市后锁定 6 个月以上。同时,美股市场机构投资者也逐渐接受了基石投资策略,不过具体规则与港交所有些许差异。数
2024年中国公司IPO上市分析报告-IT桔子,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9.07M,页数29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