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 关于报告撰写单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RAES)是国家级社会公益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成立于 1978 年 12 月 31 日,业务上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指导。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科研国家队和主力军,CRAES 长期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创新性、基础性重大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致力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决策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科技支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环境问题的工程技术与咨询需要。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Public and Environmental Affairs,IPE)是一家在北京注册的公益环境研究机构。自 2006 年 6 月成立以来,IPE 致力于收集、整理和分析政府和企业公开的环境信息,搭建环境信息数据库和蔚蓝地图网站、蔚蓝地图 APP 两个应用平台,整合环境数据服务于绿色采购、绿色金融和政府环境决策,通过企业、政府、公益组织、研究机构等多方合力,撬动大批企业实现环保转型,促进环境信息公开和环境治理机制的完善。 课题组成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阳平坚,常洪旺,王涛,唐悦,彭栓,吴雪芳,唐中石,方艳茹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马莹莹,阮清鸳,郭华鑫,祝莉,徐昕,王晶晶,刘怡君 设计:陈双丽,石欢 免责声明 本报告由联合课题组撰写,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并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本报告不能作为联合课题组及其所在单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联合课题组将根据相关法律要求及实际情况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并尽可能及时发布。联合课题组对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如引用发布本报告,需注明出处,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报告之声明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归联合课题组所有。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 i 执行摘要 近年以来,气候变化急速加剧,全球平均气温屡次突破历史记录,2023年已经成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一年,2024年极有可能成为全球平均温升达到1.5℃的第一年。与此同时,全球海面年平均温度屡屡创下历史新高,多地海温严重偏离正常范围。伴随全球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高温、热浪、山火、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长期影响事件加速演进,令人忧虑。 更 令 人 揪 心 的 是 , 事 关 地 球 生 态 系 统 稳 定 的 多 个 边 界 ( Planetary Boundaries)也面临被突破的风险,人为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已导致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发生广泛而迅速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一旦突破临界点,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大幅加剧气候变化,对人类及地球福祉构成重大威胁。据多方研究和报道,15个全球气候临界点有9个已经或者正在被击穿。 COP28发布的首次全球盘点,识别了《巴黎协定》在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影响以及实施和支持手段方面的总体进展,但同时也指出,距离达成1.5℃温升目标仍存在巨大差距。在全面实施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国家自主贡献的基础上增加额外的净零承诺,有望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9℃以内。然而,目前各方对于落实这些净零承诺信心不足。联合国环境署《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如果不能提高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雄心并立即开始落实,本世纪内全球气温将上升2.6~3.1℃。这将会对人类、地球和经济带来无法逆转的破坏性影响。 三重环境危机,包括气候变化、生态系统丧失和污染,已成为关乎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的重要议题。这些问题正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性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国际社会共同行动,制定并执行有效的应对策略。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负责任大国,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于2020年9月做出碳达峰碳中和承诺后,政府、企业、公众全社会迅速行动,以抓铁有痕的韧劲推进“双碳”目标,从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转型成为重要贡献者和引领者。 为持续追踪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进展,自COP28大会在迪拜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报告之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RAES)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再度携手,梳理近年来中国制定和发布的重要气候政策,盘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多元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57个良好实践案例,从十个方面总结中国绿色转型经验和低碳技术成果,希望能助力中国的双碳行动和高质量发展,也为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在调研梳理盘点中我们看到,2024年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以应对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不断扩大的矛盾,确保生态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并行不悖。其中《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和《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等尤为重要,进一步确认了中国以碳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 ii 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和高质量增长的发展方向。 加速全面绿色转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首个关键举措,是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中国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通过十年努力,中国于2024年基本形成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各省区市均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和“三线一单”为基础的分区管控划定。根据《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中国已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红树林地面积增长至302.7平方千米;全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 省级三线一单地图 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工业碳排放占比高。为此生态环境部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累计淘汰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钢铁产能3亿吨、水泥产能4亿吨。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转型。 正泰 132kV 天然酯绝缘油变压器澳大利亚项目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 iii 2023年以来,能源领域的绿色转型步伐明显加快。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装机继续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9月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7.3亿千瓦,占总装机的54.7%1。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继续超常规增长,光伏和风电装机已提前6年实现2030年12亿千瓦的装机目标。在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中,中国贡献超过50%2,按照这一发展速度,中国可再生能源有望达成2030年增至三倍的目标3,为全球能源转型做出重大贡献。 区域光伏发展状况 来源:蔚蓝地图 交通运输的绿色转型,最大亮点是汽车电气化。2023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累计为773.6万台,渗透率达到35.7%,其中上海2023年底超过40%,接近50%。海口市超过50%。2024年全国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大幅提速,7月历史性地突破50%,9月达到53.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5.77M,页数78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