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合作学理阐释与“一带一路”实践逻辑
全过程合作学理阐释与“一带一路”实践逻辑∗徐秀军 【内容提要】 合作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然而,在国际社会中国家间持续有效的合作却难以实现。 如何在多元、多维和多样的世界中深化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通过反思既有国际合作理论和观察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实践,作者提出协商—实现—分配模式各环节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的全过程合作体系。 全过程合作体现了合作理念、合作行动与合作功能的全过程性,反映了合作实践与合作认识、合作整体与合作个体、合作程序与合作结果以及合作目的与合作规律的辩证统一。在全过程合作体系中,协商是合作的基础,也是贯通各个环节的重要纽带;实现是合作的主体,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部分;分配是合作的归宿,也是合作的动力之源。 与此同时,协商—实现—分配模式各环节内部也是各个要素有机联系的子体系。 从共建“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及其实践来看,全过程合作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标识。 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指引下,共建“一带一路”创造了双边协调的多边主义模式,发挥了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促进了互利共赢的分配正义。 基于全过程合作的学理分析与成功实践可以发现,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的政策沟通与战略对接、高效能的合作行动与共同发展以及高标准的共享机制与分配规范。【关键词】 全过程合作;协商—实现—分配模式;共建“一带一路”;双边协调的多边主义;共商共建共享【作者简介】 徐秀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邮编:100732)。【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23)09-0002-25∗ 感谢《世界经济与政治》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文中错漏由笔者负责。2··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 2023 年第 9 期一 问题的提出自 2013 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日益得到中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寻求从不同学科领域、分析视角和研究范式对其实践进行更深层的理论解释。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几乎涉及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域。 但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相比,很多关于这一倡议的基本认知在学界仍缺乏充分的共识。 如何从学理层面理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何构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体系更是任重道远。 这意味着十年来相关的理论创新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甚至在如何从学理上认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问题上,学界亦尚未形成充分共识。 因此,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鲜明标识是什么以及如何从理论上理解这一重大实践仍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原初考虑来看,合作无疑是理解这一倡议和推动理论创新的根本之所在。 2013 年 9 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重要演讲中提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①同年10 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的重要演讲中提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②由此可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创新合作模式、建设合作伙伴关系,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和理解共建该倡议的总钥匙。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的时代背景来看,合作无疑是当今世界大势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1 世纪以来,尽管没有爆发世界性战争,但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和 2020 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给世界各国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 除经济危机和重大疫情外,气候变化、生态失衡、资源短缺和跨国犯罪等全球问题和风险不断突显,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和治理赤字持续加重,将世界推向历史的十字路口。 人类社会要应对这些共同挑战,除合作外别无选择。 正因如此,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契合了世界人民求合作谋发展的强烈诉求。 共建3··■■■■■■■■■■■■■■■■■■■■■■■■■■■■■■■■■■■■■■①②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载《人民日报》,2013 年 9 月8 日。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载《人民日报》,2013 年 10月 4 日。“一带一路”倡议之于全球挑战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以务实的方式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促进合作的国际公共产品,以全人类共同利益为基础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值得注意的是,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合作并非鲜见之事。 在国际社会中,世界各国都存在广泛的合作动机。 即便是在战争年代,盟国之间的合作往往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交战各方也需要通过合作实现停战或进行战后安排。 在中国,和合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是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处世之道。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合作价值与效用的认识全面而深刻,很多论著都对合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长期关注冲突与合作问题的国际关系学者康韦·亨德森(Conway W. Henderson)指出,国际关系的进步与发展围绕着合作和冲突展开,人类历史发展必须控制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① 当今世界,合作几乎成为所有国家对外战略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边和多边的合作倡议和行动也屡见不鲜。 然而,从当前日益突显的全球问题和日益加重的治理赤字来看,国际合作的效能不尽如人意却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维持长期有效的合作既是困扰当今世界的现实问题,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 就此而言,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指引的共建“一带一路”实践为国际合作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素材和重要启示。二 既有国际合作理论及其反思国际合作是合作在国际社会的延伸和具体表现。 在生物学意义上,合作是生存之道,对人类而言更是如此。 “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的相互作用既有和谐也有冲突;有生命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既有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有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 ②心理学家戴维·兰德(David G. Rand)及其团队经过试验发现,人类的直觉是选择合作,但是长时间的盘算会削弱合作冲动。③ 在社会学意义上,社会关系的本质是合作。 “一个民主社会通常被视作为一个社会合作体系。” ④在经济学意义上,合4·· 全过程合作学理阐释与“一带一路”实践逻辑■■■■■■■■■■■■■■■■■■■■■■■■■■■■■■■■■■■■■■①②③④Conway W. Henders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t the Turn of the 21st Century,Boston: McGraw⁃Hill, 19
[社科院]:全过程合作学理阐释与“一带一路”实践逻辑,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78M,页数27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