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金融健康:从理念倡导到实践探索-中国人民大学-蚂蚁集团研究院
消费者金融健康从理念倡导到实践探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蚂蚁集团研究院2024 年 4 月课题研究团队贝多广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金融学教授、院长莫秀根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经济学博士、副院长胡煦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经济学博士、研究部主管曾恋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侯力铭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李振华 蚂蚁集团研究院 院长郝韬 蚂蚁集团消费者权益保护部 总经理 王芳 蚂蚁集团研究院 数据与模型研究总监谢专 蚂蚁集团研究院 高级研究专家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和蚂蚁集团课题组成员根据当前认为可靠的信息撰写,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和蚂蚁集团不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来源及观点出处绝对准确和完整,也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材料而引起的损失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报告所载信息、意见、推算及预测仅反映课题组成员于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并不一定反映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和蚂蚁集团的观点。如有变更,恕不另行通知。本报告版权为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和蚂蚁集团所有。未经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和蚂蚁集团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更改或以任何方式传送、复印或分发本报告的材料、内容或其复印本给除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和蚂蚁集团员工以外任何其他人。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和蚂蚁集团对本免责声明具有修改权和最终解释权。© 版权保护· I · 消费者金融健康——从理念倡导到实践探索概 要在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世界都将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变局涉及经济、科技、社会和环境等多个层面。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而广大消费者的金融健康状况则直接影响着整个金融与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在这样的关键时期,金融服务供应商应该将对金融健康的关注置于核心战略地位,通过有效的度量指标体系对客户及更广大社会群体的金融健康状况开展持续关注,让产品和服务的升级迭代更紧扣社会责任、更基于丰富证据,让好服务创造和留存更多的好客户;反过来,更多的好客户也会成就更加稳健的机构运营和金融稳定,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什么是金融健康?□ 金融健康(Financial health) 是在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个概念,它用于衡量个人、家庭、企业在多大程度上顺畅地管理日常收支、稳健地应对财务冲击、周全地准备未来成长发展所需金融资源,并保持财务掌控力。□ 虽然我们可以将提升中小微弱的福祉作为终极目标,但普惠金融发展应该有与金融活动密切相关的、可度量的中间目标,否则上述种种努力就可能因为中小微弱福祉的其他干扰变量而陷入效果难测度的未可知境地中。□ 作为一种度量工具,金融健康应该是普惠金融发展、金融能力建设及金融消费者保护所期待达到的直接结果,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间目消费者金融健康——从理念倡导到实践探索· II · 标和政策评估工具。为什么要推动金融健康从理论倡导走向实践探索?□ 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正受到国内外发展组织、政商学界的广泛关注。□ 消费者金融健康是一种商业模式和社会治理的结果视角和度量标准。在微观层面,消费者金融健康关乎为数众多的个人、家庭、小微经营主体的韧性与发展;在行业层面,消费者金融健康意味着好客户与业务成长潜力,也是金融服务供应商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在宏观层面,消费者金融健康是金融稳定和社会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 投资于消费者的金融健康是新的商机和多赢的举措,可以同时为消费者、金融服务供应商、政府和监管部门以及整个社会创造价值。为推动金融健康从理念倡导走向商业实践,本研究对金融健康的度量方法进行了升级迭代,包括两个部分:□ 主观金融健康指标体系和指数。在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现有的、基于调查的金融健康度量框架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以项目响应理论为代表的前沿方法深入分析了每个指标的度量效力,在保持或提升度量易操作性的同时,优化形成了具有更好度量表现的指标体系和 “ 主观金融健康指数”。主观金融健康指数以60分为界限划分健康状态,60分以上为“比较健康 ”,80 分以上为 “ 非常健康 ”,60 分以下需要 “ 关注 ”,40 分以下则需要 “ 重点关注 ”。□ 综合金融健康指标体系和指数。本研究首次尝试融入与金融健康相关的金融业务数据,探索构建了与主观数据相结合的 “ 综合金融健康指数 ”。综合金融健康指数根据其与主观金融健康指数的对应关系,“ 非常健康 ”、“ 比较健康 ” 和 “ 关注 ” 的分界值分别为 86 分、75 分和 60 分,· III · 消费者金融健康——从理念倡导到实践探索60 分以下则需要 “ 重点关注 ”。数据显示,15% 左右受访者的金融健康状况需要 “ 重点关注 ”,这部分群体在金融健康的许多层面都可能体会到明显的困难。虽然目前需要“ 重点关注 ” 的比例尚低于一些国际主流调查结果1,但早关注、早准备、早行动依旧必要。在不同的人口统计学群体中,消费者金融健康状况呈现出了鲜明的差异。□ 从年龄来看,金融健康水平随着年龄先升后降,青年金融健康问题值得特别关注。在 60 岁以下群体中,所有指标都呈现出越年轻越挣扎的特征;相对年轻群体最大的挑战在于日常收支管理和应急存款准备不足;此外,保险保障覆盖程度是所有年龄段群体都亟待改善的指标。□ 从学历来看,学历越高,金融健康水平越高,组间差距较明显。所有金融健康指标都在不同学历分组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这可能是不同学历群体之间收入水平和收入波动性差异叠加之后的效果;研究生学历分组的保险覆盖比较好或非常好的比例约为 50.8%,这是目前各种分组方式中保险覆盖程度指标的最好表现,进一步证实了提升保险保障对各类风险的覆盖是当前金融健康建设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从性别来看,男性金融健康水平稍高,但性别差异幅度较小。男性样本金融健康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对现在和未来财务状况的掌控力和日常收支情况两个指标。□ 从城乡来看,城镇居民的金融健康显著优于乡村居民,乡村居民中处在“比较健康”和“非常健康”区间的比例合计不足两成。乡村居1 如美国金融健康网络 2023 年调查显示,40 分以下处于 “ 金融脆弱 ” 状态的美国受访者比例为 17%。消费者金融健康——从理念倡导到实践探索· IV · 民1 在所有指标上积极回应的比例都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差值最小的指标也相差 15 个百分点左右。从差异的绝对值来看,城乡居民相差最大的是应急存款和负债可控程度两个指标。其中,受访乡村居民债务比较或非常可控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 从职业类别来看,灵活就业者和小微企业主金融健康状况明显不及固定工作者,流动性紧张问题最为突出。灵活就业者金融健康状况与固定工作者的差距在各个指标中都不可忽视,没有接近或者超过固定工作者的指标,与流动性相关的应急存款指标相差最大;小微企业主面临的关键金融健康问题也是流动性紧张;务农人员的保险覆盖风险不足问题最为突出。通过探索影响金融健康的因素和金融健康指数在实践中的运用场景,我们得到了如下主要发现:□ 收入殷实不一定金融健康,收入波动性对金融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需要数倍收入的提升才能
消费者金融健康:从理念倡导到实践探索-中国人民大学-蚂蚁集团研究院,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7.76M,页数120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