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压缩)赛迪前瞻2024年第37期(总877期):借鉴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经验,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 水印版

- 1 - 2024 年 12 月 9 日 第 37 期 总第 877 期 借鉴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经验,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简称“中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而建成的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心成立近 4 年,各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调研发现,中心在资金支持、项目遴选、人员激励等三个维度的有益探索,对于解决创新资金筹措难、创新项目遴选难、创新人才吸引难发 - 2 - 挥了重要作用,促使中心“1+2”布局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其经验值得推广借鉴。 一、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于 2020 年 12 月,旨在加快技术转移转化,培育高精尖产业、未来产业,打造我国新质生产力重要策源地。成立近 4 年来已取得积极成效:一是拓展了“1+2”中心模式,已形成以京津冀为重点、大湾区及长三角为拓展的布局(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二是孵化了 50 项全球首创项目,每年组织实施项目约 100 项,成功孵化“声光电转换芯片用透明铁电单晶材料”“集成式智能电子皮肤”“纳米金属透明电极”“跨物种基因工程广谱低毒抗肿瘤药物”等全球首创项目。三是培育了 100 多家硬科技企业,通过探索独特的资金配置、项目筛选、人才培育机制,涌现出载诚、中科海钠、超维景、超视计、十沣科技、与光等一批硬科技企业。其中,超视计、载诚科技等多个公司的项目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并实现了数千万元的销售额。 - 3 - 二、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资金配置、项目遴选、人才培养方面初步形成典型经验和模式 (一)资金配置机制创新:统筹安排多元化资金,满足创新项目各阶段的融资需求。 一是对于应用基础研究阶段的项目,通过政府科研经费进行支持。中心积极争取政府拨付的科研经费支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支持资金占项目全部资金的比重约为 70%,其他资金来自团队自筹。二是对于工程化阶段的项目,通过设立“知识产权基金”的方式进行支持。“知识产权基金”的资金来源于京津冀三地政府及国有大型企业,投资对象主要为中心孵化或发掘的工程化阶段创新项目。该基金对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周期等均未做出硬性要求,是真正投资创新的“风险资本”。三是对于产业化阶段的项目,通过“产业基金+社会资本+银行贷款”的组合方式进行支持。以广州颠覆性创新中心为例,其与广州产投集团、知识城(广州)投资集团等共同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专门支持中心发掘和培育的产业化阶段项目。同时,中心与社会资本建立联投和跟投机制。中心与高瓴、达晨、松禾、真格联想等风险投资基金建立 - 4 - 了联投和跟投机制,充分撬动社会资本,提高投资能力和接力投资效率。如,在中心投资工业仿真软件公司十沣科技仅 4 个月之后,高瓴创投、松禾资本、南山创投等风险投资基金随即跟投数亿元。此外,中心还会将项目公司的融资需求推荐给商业银行,助力其获得更多资金支持,而不过多稀释股权。 (二)项目遴选机制创新:构建项目推介网络,实行“七维度”评价机制,高效发掘和培育颠覆性技术。 一是成立国内外协同实验室,搭建项目挖掘和推介网络。中心与斯坦福、密西根、清华、北大等全球一流大学跨专业组成国内外协同实验室,每年布局 50 项引领性前沿技术。同时,拓宽项目推介渠道,以便一流大学随时向中心推荐创新项目。2023年,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实验室等单位向广州颠覆性创新中心推介创新项目高达 84 项。二是实施“两步走”方法,创新项目评估方式。第一步,对项目进行“市场需求度-技术颠覆度-生产可行性-方案合理性-团队能力匹配-投资收益满意-投资风险适当”的“七维度”过滤评价。通过上述 1-2 维度评价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即可获得投资支持;而工程化阶段、产业化阶 - 5 - 段项目则分别需通过 1-5 维度、1-7 维度评价,才可给予相应的投资支持。第二步,对通过“七维度”评价的项目按领域分组,转入专业化评审咨询阶段,并根据专家组一致同意意见做出投资的决定。对专家评审意见不一致的项目,中心会通过与项目组深度交流、咨询其他专家等方式进行更细致地考察,并决定最终是否给予支持,以避免与超过一般思维方式和认知经验的颠覆性创新项目“擦肩而过”。 (三)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创新“高校+研究院”联合培养模式,充分利用股权激励手段,确保人才活水源源不断。 一是成立黄埔创新学院,培养“知行合一”的创新人才。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共同组建黄埔创新学院,依托中心颠覆性技术项目资源优势,与国内一流大学合作培育“理论+实践”新时代创新人才。即,学生在大学学习专业理论课,在黄埔创新学院学习创新创业课和以真实项目为基础进行实战训练,学生毕业后有较大机会进入中心就业。二是建立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学生和工作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对于黄埔创新学院的学 - 6 - 生,如果参与中心的创新项目,可参照全职人员获取报酬并分享成果转化收益。对于中心的工作人员,如果参与中心承接的研发项目且成功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推广,可获得相应的股权奖励。 三、启示及建议 借鉴推广创新研究中心模式,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打造一批“创新源泉”。鼓励地方用好或新设创新研究机构,切实保障创新研究机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的科研经费,同时优化创新研究机构投资基金的管理制度,对投资工程化阶段项目的,适当降低收益率、回收周期等考核要求。加快支持创新研究机构完善项目遴选、人员激励等机制,高效整合各类创新要素。 探索建立适配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为创新研究机构发展扫除“制度壁垒”。建议监管部门加快完善适应科技创新需求的各类管理办法,探索在创新研究机构先行先试。如,对创新研究机构股权转让等行为,可酌情简化申请流程、放宽条件等,而非完全参照国有资产相关管理办法管理,以缓解创新研究机构面临的投资回报周期过长的突出运营压力。建议地方加快为创新研究机构“量身定制”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等政策。 - 7 - 本文作者:赛迪研究院 李柳颍 周禛 联系方式:17326887631 电子邮件:liliuying@ccidthinktank.com 加快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推动创新研究机构早日实现“自我造血”。探索创新研究机构上市融资的可行性。鼓励国有企业、龙头民营企业设立专项产业基金,与创新研究机构形成联投机制,以便共享技术创新成果、投资收益等。与产业部门“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等工作形成联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创新研究机构发展。

立即下载
综合
2024-12-30
9页
1.01M
收藏
分享

(已压缩)赛迪前瞻2024年第37期(总877期):借鉴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经验,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 水印版,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01M,页数9页,欢迎下载。

本报告共9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本报告共9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水滴研报所有报告均是客户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商用。
相关图表
其他模态管线
综合
2024-12-30
来源:骨髓瘤展望:2024年革新疗法或推动2030年全球骨髓瘤药物市场规模增至330亿美元
查看原文
ADC 管线
综合
2024-12-30
来源:骨髓瘤展望:2024年革新疗法或推动2030年全球骨髓瘤药物市场规模增至330亿美元
查看原文
已批准多发性骨髓瘤药物失去独占权的时间
综合
2024-12-30
来源:骨髓瘤展望:2024年革新疗法或推动2030年全球骨髓瘤药物市场规模增至330亿美元
查看原文
部分双抗和三抗 T 细胞衔接器
综合
2024-12-30
来源:骨髓瘤展望:2024年革新疗法或推动2030年全球骨髓瘤药物市场规模增至330亿美元
查看原文
GPRC5D 和 FcRH5 双抗比较
综合
2024-12-30
来源:骨髓瘤展望:2024年革新疗法或推动2030年全球骨髓瘤药物市场规模增至330亿美元
查看原文
潜在抗原靶点
综合
2024-12-30
来源:骨髓瘤展望:2024年革新疗法或推动2030年全球骨髓瘤药物市场规模增至330亿美元
查看原文
回顶部
报告群
公众号
小程序
在线客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