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1)
区域研究报告 1 安徽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1) 公共融资部 邬羽佳 经济实力:安徽省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矿产、旅游及科教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在淘汰落后产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实施下,安徽省供给侧改革成效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带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省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十三五”期间,安徽省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发展格局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提升为“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经济结构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7.3%,总量达到 3.87 万亿元,从全国第 14 位提升到第 11 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6.1 万元,在全国位次大幅跃升。同时,“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粮食产量由全国第 6 位上升为第 4 位。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前列,以新型“铜墙铁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新兴产业形成体系,以“融会观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大智移云”为牵引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 17.3%和 15.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 40.3%。 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叠加汛情影响,安徽省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中游。2020 年,安徽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87 万亿元,排名依然位列全国第 11 位,同比增长 3.9%,增速高于全国水平 1.6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8.2:40.5:51.3,服务业依然是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21 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1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2%。全省经济发展动能持续处于调整期,2020 年投资、消费增速小幅回落,进出口增速则明显提升;2021 年前三季度,全省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增速较上年同期均有明显提升。 从下辖各市经济情况看,安徽省内各市经济仍呈现为省会城市经济较发达,各地市经济发展较不均衡的发展格局。2020 年安徽省各市经济总量均保持增长,但大部分地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从经济总量看,合肥市 2020 年经济实力仍以较大优势领跑全省,且经济总量首次超过万亿元,当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0 万亿元,占全省的 25.97%,对全省经济发展引领作用显著;芜湖市和滁州市经济实力依然强劲,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 3753.0 亿元和 3032.1 亿元;阜阳市、安庆市、马鞍山市、蚌埠市和宿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尚可,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 2805.2 亿元、2467.7 亿元、2186.9 亿元、2082.7 亿元和 2045.0 亿元;其余各地市现阶段经济体量依然相对有限,地区生产总值位于 850 亿元至 2000 亿元新世纪评级版权所有 区域研究报告 2 之间,核心产业有待持续扶持。从经济增速看,各地市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除淮北市和铜陵市经济增速分别较上年提升 0.3 个和 4.9 个百分点外,其余各市增幅均较上年有所收窄。其中经济增速排名全省前三位的为滁州市(4.4%)、合肥市(4.3%)和马鞍山市(4.2%),但以上三市经济增速分别较上年回落 5.3 个、3.3 个和 3.8 个百分点;2020 年黄山市经济增速位列全省末位,增速较上年收窄 4.9 个百分点至 2.8%。2021 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各市经济总量序列主要变动为宿州市经济总量赶超蚌埠市,位次前进 1 位至全省第 7 位,蚌埠市则下降 1 位至全省第 8 位;受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因素影响,大部分地市经济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增速整体升至较好水平。 财政实力:安徽省财政实力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近年来经济的增长以及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带动全省财力不断增强。2020 年受制于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以及新冠疫情、汛情对部分行业企业的影响,全省税收收入减收明显,但主要依托于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规模增大,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依然保持了提升;同期受土地出让收入下滑影响,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明显下降,但依然是全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20 年全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3216.0亿元,位次较上年提升 1 位至全国第 10 位,同比增长 1.0%,增速依然维持在低位;其中税收收入为 2199.5 亿元,同比下降 0.5%,规模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 68.4%,占比较上年下降 1.0 个百分点,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同年,安徽省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 43.1%,与上年持平。在房地产行情影响以及集中供地等因素影响下,2020 年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较上年下降 6.8%至 3144.6 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比 91.1%,较上年下降 1.2 个百分点。2021年前三季度,受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影响,安徽省财政收入呈现显著增长。当期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2809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4.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 5819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3.9%;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 48.3%,较 2020年提升 5.2 个百分点。 从下辖各市情况看,2020 年安徽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总体欠佳,且在疫情和汛情导致部分行业企业停工停产以及持续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下,大部分地市税收收入总量较上年有所下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承压。2020 年,合肥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仍居绝对领先地位,规模为 762.9 亿元,同比增长 2.3%,且税收比重在全省排名第一,为 74.8%,体现了相对较好的财政质量;芜湖市、滁州市和阜阳市财政实力也较强,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 331.4 亿元、226.0 亿元和 199.3 亿元,税收占比分别为 69.9%、61.7%和66.0%,收入质量一般。经济体量相对较小的黄山市、铜陵市、淮北市和池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也在安徽省内排名垫后,分别为 83.9 亿元、81.8 亿元、80.1 亿元和 66.9 亿元。其余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处于 100 亿元至 170 亿新世纪评级版权所有 区域研究报告 3 元之间。其中六安市和淮北市税收占比居全省前列。从增长情况看,除阜阳市、蚌埠市和淮南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出现下滑外,其余各地市均呈现增长,但增速依然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池州市、六安市、马鞍山市、芜湖市、安庆市和铜陵市增幅有所扩大,其余正增长的地市增幅则有所收窄。2020 年马鞍山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为 7.1%,居各市首位;淮北市增速为 6.1%,居各市第 2 位。此外,阜阳市、蚌埠市和淮南市 2020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出现下滑,降幅分别为 0.7%、2.9%和 4.9%。2021 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序列主要变动为马鞍山市超越阜阳市,位次前进 1 位至全省第 4 位,而阜阳市则下滑至全省第 5 位;六安市超越了宿州市,位次前进 1 位至全省第 9 位,而宿州市则下滑至全省第 10 位;铜陵市和淮北市超越黄山市,位次前进 1 位至全省第 13 和 14 位,而黄山市则下滑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安徽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1),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2.26M,页数30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