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开宏观】从财税视角看北京:财政再平衡,支持首都减量发展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与免责条款 www.ykzq.com 1 / 29 证券研究报告 | 宏观研究 宏观研究 【粤开宏观】从财税视角看北京:财政再平衡,支持首都减量发展 2023 年 02 月 24 日 分析师:罗志恒 执业编号:S0300520110001 电话:010-83755580 邮箱:luozhiheng@ykzq.com 研究助理:徐凯舟 电话:18810516109 邮箱:xukaizhou@ykzq.com 近期报告 《【粤开宏观】2022 年 31 省份地方债务全景》2023-02-15 《【粤开宏观】从财税视角看黑龙江:肥沃“黑土”为何堆不出“金山”》2023-02-17 《【粤开宏观】1949-2022 年中国各省份财政收入排名变迁》2023-02-19 《地方债务风险与应对》2023-02-19 《【粤开宏观】1998-2021 年中国各省份土地出让收入排名变迁》2023-02-22 摘要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也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中国建立 70 余年来,北京经济财政见证了从一穷二白到国强民富的沧桑巨变,2021 年全市 GDP 突破 4 万亿元大关,人均 GDP 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全国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 5932.3 亿元,全市对中央一般公共预算的净贡献超过 7000 亿元。 一、北京财政是首都建设的坚实保障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财政是重要支撑。近年来,首都北京开启了历史性的深刻转型,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了疏解功能、调整布局及优化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看到,北京财政加强财源建设、收入管理及绩效管理等方面工作,对于提升首都功能与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北京财政主要呈现出“对中央贡献大、统筹能力强、收入质量高、土地财政实际规模低、债务风险低”五大特征,并在财源建设及财政改革两方面体现了地方特色。 第一,北京对中央财政形成了重要贡献。2020 年,北京对中央财政净贡献达到 7126 亿元,为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和上海,其中工农中建四大行的企业所得税超 2000 亿元,全部属于中央收入。从北京创造的全部税收看,中央级税收占比达 63.9%,比重为全国第一。北京财政还承担了保障国家重大活动等相关支出责任,人均公共安全、交通运输支出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第二,北京财政的市本级统筹能力强。2021 年北京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超五成,支出比重近四成。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大主体税种合计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达 65%。根据市区收入划分方案,市本级财政取得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的 50%、个人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的 80%(2019 年以前为 100%),有效充实市级财力,对全市重点项目、生态涵养区转移支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提供资金保障。 第三,北京财政的收入质量和财政自给率全国领先。2021 年北京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 87.1%,为全国第一;财政自给率为 82.3%,为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整体看,北京财政运行质量较好。 第四,北京土地财政的实际规模较低,房地产政策有弹性空间。北京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处于全国中游,但政府性基金支出也较高,收支相抵后能够用于补充一般公共预算缺口的资金有限,调出资金往往仅有 100 至 300 亿元,为一线城市中最低。这意味着,北京实际上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小,住宅开发、保障房等相关政策更为收放自如,有利于管控房地产相关风险,推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及市民居住品质提升。 第五,政府债务规模不大,债务率处于较低水平。2021 年北京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 8770.7 亿元,排在全国第 17 位。考虑转移支付后的地方财力,债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与免责条款 www.ykzq.com 2 / 29 务率为 90.2%,排在全国倒数第 7。 另外,财源方面,首都经济和财源建设一定程度上存在“两张皮”情况,金融业对中央及北京地方财力贡献较大;工业领域中规模最大的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创税能力并不突出;汽车、电子以及新兴的医药制造业创造税收则相对较多。体制方面,北京经开区大力创新财政体制,仅设部门预算、不设政府预算,支出规模相当于 16 个城区的中游水平,并侧重科学技术支出。 二、首都城市功能“重组”,财政面临四重挑战 在首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首都财政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课题密切相关。根据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北京要实现“四个服务”(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服务、为国家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这对于北京财政意味着多方面的矛盾与压力。 第一,北京地域范围内中央地方事权财权划分还不够清晰合理。在北京提升首都功能的背景下,政务服务、国际交往等相关支出究竟由中央还是地方承担,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同时,现有的部属高校附中附小、中央预算医疗机构承担了北京居民的部分教育、卫生等民生需求,却未在北京财政中体现。此外,北京凭借政治中心的地位,吸引一批央企、民企在京设置总部并形成税收收入,现行收入划分方式是否合理也是关键。上述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第二,北京财源建设与减量发展的目标相左。北京城市功能“重组”,最关键的是产业和公共服务布局的重构,实现区域性的功能转换。一方面,北京需要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减量发展,尤其是经济繁荣的东城、西城两个核心区要降低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客观上对财政收入形成一定压力,另一方面,北京需要进一步提升首都功能,但首都功能背后的产业属性往往不强,加大各类配套建设投入后,不容易带来经济效益和税收增量。 第三,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势必疏解传统产业,加大收支矛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指出,首都创新发展在于科技、金融、文创等服务业以及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高新产业。这意味着,北京既有必要推动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外迁,也有必要出台政府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券”等政策,支持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创新发展。短期内,北京传统产业疏解与财源建设形成矛盾,处于“培育期”的新兴产业收入增量难以充分弥补缺口,财政或经历产业转型的“阵痛”。 第四,加大交通、住房、文教卫体、环保等民生投入将增加支出负担。首都1.6 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居住了约 2200 万居民。在全市常住人口达峰趋降的背景下,平原新城的常住人口持续上升,中心城区则出现了户籍人口上升、常住人口下降的变化。目前,北京人口集聚区域的公共交通和住房资源严重供不应求,医疗教育资源则需要根据人口分布变化而调整布局,而空气治理、水资源、供暖等方面也需要财政提供资金保障。另外,北京已完成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任务,未来实施相关项目时需足额安排资金,以防范隐性债务风险。 三、未来的北京财政何去何从? 展望未来,北京财政要坚持“稳收节支”做好财政预算管理,进一步健全现代财政体制,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为建设大国首都、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与免责条款 www.ykzq.com 3 / 29 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大力抓好财源建设。利用好科
[粤开证券]:【粤开宏观】从财税视角看北京:财政再平衡,支持首都减量发展,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37M,页数29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