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中英)-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全 国 碳 市 场 发 展 报 告(2024)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生 态 环 境 部二 ○ 二 四 年 七 月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 (2024)前言摘要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碳市场建设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活力稳步提升四、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和清缴圆满完成五、碳排放数据质量全面提升六、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七、全国碳市场数字化基础设施保障有力八、全国碳市场发展成效逐步彰显九、碳市场建设国际合作不断加强展望大事记01020506111315182123252628目 录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 (2024)碳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落实主体减排责任、实现碳排放控制目标、降低行业减排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国碳市场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习近平主席要求“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全国碳市场包括强制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性的减排交易市场,二者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为补充,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2023 年以来,国务院颁布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圆满收官,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市场活力稳步提升,推动行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以全国碳市场为主体的中国碳定价机制基本形成。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生态环境部组织撰写了本报告,旨在介绍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和主要成效,分享相关政策设计考虑和未来发展方向,期待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和更好支持。报告重点介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制度体系建设、第二个履约周期市场运行、配额分配与清缴、数据质量管理等情况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以来相关进展,以及全国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成效、国际合作等情况,并对全国碳市场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前 言01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 (2024)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其中,碳市场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对碳定价发挥基础性作用。全国碳市场发展影响持续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全球最大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借鉴国际碳市场建设经验、总结地方试点碳市场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发电行业入手,于 2021 年7 月启动上线交易,现纳入重点排放单位 2257 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51 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 40% 以上,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强制和自愿两个市场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并发挥政策合力2024 年 1 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是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又一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工具。强制碳市场对重点排放单位排放行为进行严格管控,自愿碳市场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两个碳市场独立运行,并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二者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全国碳市场为全球碳市场机制创新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的碳市场对全球碳价水平和碳交易机制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力,全国碳市场建设和运行情况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的配额分配方法展现了碳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优势,为全球碳市场机制创新贡献了“中国方案”。02 摘 要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 (2024)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显著《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实施,政策法规基础框架搭建完成2024 年 1 月,国务院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自 5 月 1 日起施行,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首部专项法规,与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技术规范等共同构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法规基础框架;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重点排放单位、注册登记机构、交易机构、技术服务机构等各司其职,保障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配额分配与清缴、市场交易与监管等全环节顺畅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圆满收官,市场活力稳步提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盈亏基本平衡,符合政策预期。截至 2023 年底,2021、2022 年度配额清缴完成率分别为 99.61%、99.88%,较第一个履约周期进一步提升,位于国际主要碳市场前列。2022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碳排放配额成交量 2.63 亿吨,成交额172.58 亿元。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较第一个履约周期上涨 31.79%。通过灵活履约机制共计为 202 家受困重点排放单位纾解了履约困难。碳排放数据质量全面提升,全国碳市场数字化基础设施保障有力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持续强化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优化核算核查方法,对关键数据实施月度存证,并由“国家—省—市”三级联审,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组织开展专项监督帮扶,形成问题“及时发现-移交督办 - 核实整改”的闭环管理工作机制,数据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满足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的数据需要。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等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实现了各系统互联互通,全业务管理环节在线化、全流程数据集中化、综合决策科学化,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能力显著提升。03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 (2024)全国碳市场发展成效逐步彰显企业碳排放管理能力有效提升,行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全国碳市场压实了企业碳减排主体责任,在全社会树立了“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识。重点排放单位基本都开展了元素碳含量实测。通过推动企业灵活减排,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日益显现。2023 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单位火力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 2018 年下降 2.38%,电力碳排放强度(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 2018 年下降 8.78%。碳定价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4 年 4 月 24 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收盘价首次突破每吨百元。碳排放权的绿色金融属性获得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认可,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为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配额质押等锚定了基准价格,撬动了更多绿色低碳投资,促进火电行业能效提升、能源结构调整,显现出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巩固提升,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初具规模探索建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制度体系,为制定发布中国年度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建立完善碳足迹管理体系等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通过强化制度管理、明确责任义务、优化技术规范、加强监督检查等,培育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和相关机构,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 年,有 50 余家咨询机构、450 余家检验检测机构、近 100 家
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中英)-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3.2M,页数82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