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点评报告:重提货币适度宽松,如何理解
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 1 [Table_Title] 重提货币适度宽松,如何理解 [Table_Title2] [Table_Summary] 中共中央政治局 12 月 9 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 2025 年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中货币政策基调从“稳健”修改为“适度宽松”,而上一次出现类似表述是货币政策从 2007 年底的“从紧”转向 2008 年末的“适度宽松”,并且一直延续到 2010 年。如何理解这种变化? (一)2008 年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的来龙去脉 2007:十年“稳健”转向“从紧”。2007 年 3 月到 2008 年 10 月,我国通胀处于较高水平,CPI 同比介于3.0-8.7%,平均值接近 6%。面对显著高于目标的通胀,2007 年 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 2008 货币政策基调为由维持十年的“稳健”转为“从紧”。主要操作是提高准备金率,大行准备金率从 2007 年 11 月的13.5%,提升至 2008 年 6 月的 17.5%。2008 年 2-4 月,CPI 同比见顶于 8%+,其后迅速下滑,8 月降至 5%以下。通胀降温为货币政策转向提供了契机。 2008:“从紧”转向“适度宽松”。2008 年 9 月 14 日,美国次贷危机升级,雷曼兄弟提出破产申请。随后美国财政部联合美联储推出一系列救市政策。而早在 9 月 15-16 日,为应对外部冲击,我国央行也进行了降准、降息操作,中小银行降准 100bp,下调贷款基准利率 27bp。随着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逐渐蔓延,以及前期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2008 年三季度我国 GDP 同比放缓至 9.0%(初值),是 2006 年之后首次跌破 10%。面对经济放缓,10 月央行继续推动货币宽松。10 月 8-9 日,央行再度进行双降操作,全面降准 50bp,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27bp;22 日,央行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 0.7 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 20%;30 日再度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27bp。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冲击从 2008 年 11 月开始显性化,出口同比从 20%左右快速下滑至-2.2%,其后在2009 年一季度下滑至-20%左右。为对冲外需下滑,2008 年 11 月 5 日,国常会提出“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基调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此次国常会推出了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政策措施,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四万亿”。 2008 年 11 月货币政策转向之后,宽松幅度明显加大。11 月 26 日,央行宣布自 12 月 5 日起,大行、中小行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下调 100bp、200bp,而此前每次下调幅度多在 50bp,幅度为原来的 2-4 倍。11 月 27 日,1 年贷款利率下调 108bp,而此前年内每次下调幅度为 27bp,幅度为原来的 4 倍。12 月 22 日,央行宣布再度降准 50bp,23 日下调 1 年期贷款利率 27bp。降准降息幅度回归常态,但综合 9-12 月来看,央行在四个月内五次降息,1 年贷款利率下调 216bp;四次降准,中小行下调准备金率 400bp,大行下调 200bp。除了降准降息操作外,央行从 11 月 18 日起还暂停发行 1 年期央票,以减少流动性回笼。 (二)适度宽松基调下信贷“井喷”式增长维持三个季度 伴随货币政策转向,信贷出现大幅抬升。由于社融指标月度数据是从 2016 年才开始,而 M2 和 M1 同比增速又会受到基数影响,我们直接观察季度新增信贷的情况。2008 年二、三季度,新增信贷分别为 1.1、1.0 万亿,四季度政策转向后,新增信贷 1.4 万亿,看似环比增幅不大,但 2005-2007 同期的平均值仅 0.4 万亿,因而同比增幅高达 426%。到 2009 年一季度,新增信贷进一步扩大到 4.6 万亿,同比增长 244%,二季度回落至 2.8万亿,同比仍达到 150%。到 2009 年三、四季度进一步回落至 1.3、0.9 万亿,同比分别为 24.8%、-35.2%,并在 2010 上半年延续同比下降(分别为-43.2%、-27.6%)。 2009 年中,央行“试探式收紧”。事实上,2009 年 7 月初央行开始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主要表现是重启1年期央票发行,同时上调了正回购利率。这背后是通胀出现了回暖信号,PPI 从此前的环比连续负增长,逐渐回证券研究报告|宏观点评报告 [Table_Date] 2024 年 12 月 10 日 证券研究报告|宏观点评报告 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 2 归正增。不过 CPI 同比在 2009 年 11 月才结束连续 9 个月的负增长,且 CPI 环比在 12 月达到 1.0%,明显加速,因而央行从 2010 年 1 月开始提高准备金率,正式转向收紧。 2010 年,适度宽松的基调下,货币政策持续收紧,表现为加准多,加息少。2010 年 1 月央行加准之后,在“适度宽松”的货币基调下,央行又进行了五次加准,2010 全年合计提高准备金率 300bp。加息相对较晚,10月 20 日首次加息 25bp,12 月 26 日再度加息 25bp,全年加息 50bp。这背后是中国经济一度出现“过热”风险。从经济增长情况来看,2009 年的目标是保八,2008 年 11 月政策转松,2009 年一季度 GDP 同比见底于6.1%(初值),二季度即反弹至 7.9%,三季度进一步升至 8.9%,四季度达到 10.7%,全年实现 8.7%的增长。而进入 2010 年,一二季度 GDP增长率均高于 10%,三四季度小幅下滑至 9.6%、9.8%,全年增长高达 10.3%。通胀方面,尽管 2010 年初央行就开始提升准备金率,但 CPI 同比还是在 5 月升破 3%,10 月、11 月分别升破4%、5%。CPI 震荡上行延续至 2011 年 7 月,直到 2012 年 2 月才重回 3.2%,不再明显偏离 3%的目标值。事后来看,适度宽松的基调下,央行仍在收紧货币,不过更多是基于加准收紧货币乘数效应,而加息相对谨慎。 (三)适度宽松货币基调对当前启示 本次政治局会议重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不免联想到 2008-2010 年波澜壮阔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组合拳。具体到本轮货币政策,可能与之神似,不仅基调发生变化,框架也从此前的跨周期(或跨周期与逆周期并重)转向逆周期调节,这大概率指向准备金率、政策利率的调整幅度加大。 从跨周期框架到逆周期调节。根据易纲的论文《中国的利率体系与利率市场化改革》,2016 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逐渐形成以“黄金法则”为理论依据的框架体系。具体表现为政策利率注重与长期潜在增速相匹配,即MLF 利率的下调幅度,与经济增长目标的变动幅度大致呈 1:2 的对应关系。在操作幅度上秉承缩减原则和居中之道,每次利率调整幅度多在 5bp 或 10bp。这是一种跨周期调节的思路,在经济增长未明显偏离潜在增速时,可以有效避免政策利率
[华西证券]:宏观点评报告:重提货币适度宽松,如何理解,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56M,页数7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