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行业:多晶硅产业触底调整,需关注后续供需错配改善情况
1大公国际:多晶硅产业触底调整,需关注后续供需错配改善情况文/刘银玲 王婷、张帅摘要2024 年以来多晶硅进入过剩周期,价格持续探底,企业盈利能力显著承压,对此部分硅料企业采取减产控产检修等措施应对市场压力,多晶硅产能出清和去库存加快短期内将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市场供应大幅减少对多晶硅价格提供有力支撑,此外,为引导产能质量提升,国家对多晶硅的产业政策整体呈现积极支持并加强监管特点,但后续受新增产能释放、市场供应增加等因素影响,多晶硅价格回归供需基本面主导的合理区间仍待观望,需关注后续供需错配改善情况。正文政策环境多晶硅为光伏组件的关键原材料,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核心环节,近年来国家对多晶硅的产业政策整体呈现积极支持并加强监管特点,以引导及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标准规范等方面政策出台有望改善多晶硅行业供需格局,并引导产能质量提升,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绿色低碳已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能源消费结构正加速向清洁低碳转型。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引擎,光伏行业在政策引导、市场主导、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快速发展,规模持续扩大、技术迭代加速推进、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展,已成为我国具有完整产业链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多晶硅为光伏组件的关键原材料,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核心环节,其发展对于整个光伏产业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政策方面,基于光伏产业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多晶硅产能扩张情况,近年来国家对多晶硅的产业政策整体呈现积极支持并加强监管特点,以引导及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023 年以来,多晶硅产业的政策重点包括推动下游领域发展,鼓励行业技术创新,合理布局新增产能、推动行业稳定发展,以及鼓励多晶硅企业向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进步,降低能耗水平,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等。行业研究多晶硅行业研究2其中,标准规范方面政策有望通过行业政策调整,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新建扩建产能,避免低水平盲目扩张,进而推动供需格局逐步改善,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目前,多晶硅行业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进入新一轮震荡周期,产业阶段性供需失衡,产业链价格快速下滑,企业经营承压。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或将暂缓新增硅料产能审批,并考虑引导行业产能质量提升,以控制新增及整体产能扩张速度,缓解供大于求局面以及产业发展中的无序竞争问题,并逐步稳定价格。产业格局受下游需求刺激,多晶硅持续快速扩张,产量提升增速明显,但近年来下游增速相对较弱,多晶硅产业进入过剩周期;硅料头部企业通过减产控产等方式应对市场压力,产能出清过程持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供需失衡;多晶硅的产品形态和材料类型呈现双重转型趋势,预计未来多晶硅将以 N 型料为主,颗粒硅的技术突破也将进一步推动硅料行业技术变革。近年来多晶硅产能持续快速扩张,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 CPIA 披露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末,全国多晶硅有效产能 230 万吨/年,同比增加 97.2%。除已投产产能外,多晶硅仍有较多新规划产能处于待投产中,根据百川盈孚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预计 2024 年多晶硅新建产能约 122.5 万吨。产量方面,自 2021 年起,多晶硅产量增速明显提升,2023 年多晶硅产量大幅增长至 150.14 万吨,同比增长 85.13%。根据硅业分会表 12023 年以来多晶硅行业重要政策文件(部分)发布时间文件主要内容2023.01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智能光伏创新突破,发展高纯硅料、大尺寸硅片技术,支持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生产;推动基础材料生产智能升级,提升硅料硅片、储能电池材料和高性能电池等生产、包装、储存、运输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提高产品一致性和稳定性。2023.12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 年本)》鼓励类有色金属产业中包含新材料:半导体、芯片用电子级多晶硅(包括区熔用多晶硅材料)、配套的高纯多晶硅(包括棒状多晶硅和颗粒硅)等。2024.05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 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合理布局硅、锂、镁等行业新增产能,新建多晶硅、锂电池正负极项目能效须达到行业先进水平。2024.0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加快西北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2024.10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科学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开发。2024.11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 年本)》《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 年本)》提高技术指标要求,将新建单晶硅光伏电池、组件项目平均效率指标分别由 23%、20%提升至新建 P 型电池、组件效率不低于 23.7%、21.8%,新建 N 型电池、组件效率不低于 26%、23.1%;现有多晶硅片项目平均综合电耗小于 25 万千瓦时/百万片,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小于 20 万千瓦时/百万片;提高资本金比例要求,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由 20%提升至 30%。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由大公国际整理3统计,2023 年,多晶硅产业前五大头部企业包括永祥股份1、协鑫科技、新特能源、东方希望和新疆大全,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19.4%、17.6%、13.9%、11.8%和 10.2%,前五大市场占有率超过 70%,行业集中度较高。从全球产能布局看,截至 2023 年末,全球多晶硅总产能和产量分别约为 245.8 万吨/年和 160.8 万吨,其中在世界排名前列的多晶硅企业多集中于中国。多晶硅下游应用方向主要为光伏和半导体产业,以光伏产业为主。在需求利好的背景下,光伏装机容量保持高速增长,带动多晶硅短期扩产加速。但近年来下游光伏装机需求增速相对多晶硅产能增速较慢,多晶硅产业进入过剩周期,与此同时光伏产业链主要材料价格不断下探,价格下行风险进一步加剧,在终端需求释放不足的情况下,光伏行业无法快速消纳集中释放的多晶硅产能。面对供需错配压力,硅料头部企业陆续宣布开展减产、控产、检修等计划,通过降开工、降负荷、去库存等方式缓解市场冲击,产能出清过程持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供需失衡。2025 年初期,多晶硅行业保持较低开工率,根据百川盈孚数据统计显示,2025 年 2 月 20 日,多晶硅开工率为 35%。图 12013~2023 年中国多晶硅产量、光伏装机容量及增速情况(单位:万吨、万兆瓦、%)数据来源:Wind,大公国际整理区域发展方面,我国多晶硅产业逐步向具有能源优势的地区集中,尤其是在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等清洁能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区域因能源和成本优势,成为多晶硅生产的主要聚集地。同时,通威股份、协鑫科技等部分头部企业正加速推进上下游一体化发展,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动绿色环保生产,逐步形成高效协同的产业发展模式,为行业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持。产品结构方面,多晶硅的产品形态和材料类型呈现双重转型趋势,以产品形态分类,1 其控股股东是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
[大公国际]:多晶硅行业:多晶硅产业触底调整,需关注后续供需错配改善情况,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0.63M,页数6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