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主要国家和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亚洲主要国家和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大气中国》报告特别篇专题关于本报告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CAA)于2022年编制《大气中国》系列报告的特别篇“十年清洁空气之路,中国与世界同行”,通过指标图集的方式呈现了中国过去(特别是关键十年)在清洁空气与气候变化领域的进展和成绩,并通过与东亚、南亚、东南亚国家、以及欧美典型国家对比,提供互鉴,并识别未来的改进方向。该报告覆盖了六组指标,包括空气质量、空气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能源、交通运输和重点工业行业。同时,在主报告之外,CAA围绕空气质量管理的主要议题编写专题文章。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为决策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是空气质量管理的必要环节。本文对亚洲主要国家和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建设与监测数据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信息均来自国家和城市政府部门发布的报告、新闻和数据,以及主流媒体报道。本文旨在为亚洲国家和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现状提供概览,识别共性与特征,为决策者和其他相关方提供信息参考,以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并开展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 衷 楠张伟豪博士 高级环境研究员 空气质量项目主任博士 中国区项目总监 撰稿人审稿人万薇报告团队报告团队衷心感谢以下专家在报告审阅方面提供的帮助和指导:伏晴艳 黄成 李云婷 (*按姓名拼音排序)致谢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主任 一、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发展迅速1表1 中国空气质量监测国控站点建设历程在2012年前,中国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仅覆盖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共有661个国控监测站点,监测PM10、SO2、NO2 三种标准污染物。自2012年起,为支持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实施,中国开始着力建设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根据新标准监测PM2.5、PM10、SO2、NO2、CO、O3六项污染物,并对监测点位数量与布设位置、监测设备选择与安装调试、手工监测对比、空气质量评价等方面发布了技术规范或指南。截至2014年底,中国建成了覆盖全部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1436个国控监测站点,对六项标准污染物进行连续在线监测。在建设过程中,中央政府共投资约11.3亿元,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约6.9亿元。进入“十四五”后,中国扩建了监测网络,将国控站点数量增加至1734个,建设历程如表1。阶段年份覆盖城市数量站点数量第一阶段20127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496第二阶段20131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884第三阶段2014全部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436十四五扩建2021全部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734——亚洲主要国家和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大气中国》报告特别篇专题表2 中国多功能环境空气监测网络(截止2022年底)在建设监测站点的同时,中国也在加强对监测业务的能力建设和管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与地方环保部门分别开展多次技术培训,保证各地监测站点工作人员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目前,所有国控站点均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直接管理, 负责数据的传输与审核,并建立质控运行管理体系、以及颗粒物手工监测比对体系,以保证监测数据质量。国控站点的运营维护通过公开招标委托第三方监测机构进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定期组织专家对国控站点进行现场检查,并对第三方运维机构建立了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除国控监测站点外,地方政府也在持续推进区(县)、乡(镇)的空气质量监测工作,共设立包括小微站和标准站在内的监测站点一万余个,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除了监测空气质量的站点,中国还建设了用于其他重要因子以及污染成因专项监测的站点网络,比如酸雨监测、沙尘天气影响监测、颗粒物组分监测、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环境空气降尘量监测等,如表2。功能覆盖范围监测指标监测方式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全部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734个国控站点SO2、NO-NO2-NOx、PM10、PM2.5、CO、O3、气象五参数(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每日24小时连续自动监测区域(农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31个省(区、市),92个站点31个区域(农村)站:SO2、NO2、PM1061个区域站:SO2、NO-NO2-NOx、PM10、PM2.5、CO、O3、气象五参数、能见度其中京津冀及周边5个区域站增设气溶胶、风廓线、温湿度垂直监测每日24小时连续自动监测背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14个省(区),16个站点SO2、NO-NO2-NOx、PM10、PM2.5、CO、O3、气象五参数、能见度;黑碳;降水量、电导率、pH、主要阴阳离子;CO2、CH4、N2O每日24小时连续自动监测湿沉降监测每24小时采样1次酸雨监测全部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约1000个站点pH、电导率、降水量及硫酸根、硝酸根、氟、氯、铵、钙、镁、钠、钾9种离子浓度降雨(雪)时,每24小时采样1次——亚洲主要国家和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大气中国》报告特别篇专题2——亚洲主要国家和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大气中国》报告特别篇专题沙尘天气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6个省(区),78个站点PM10、TSP等1-6月连续监测,其他时间在沙尘天气发生时开展实时监测。大气颗粒物组分监测1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共计173个手工监测站点,172个自动监测站点PM2.5质量浓度;PM2.5中的水溶性离子;PM2.5中的无机元素;PM2.5中的元素碳、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手工监测:1次/天或1次/3天自动监测:每天24小时连续监测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全部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339个监测站点非甲烷总烃(NMHC)、非甲烷烃类(PAMS)、醛酮类物质等每小时自动监测或1次/6天的手工监测环境空气降尘量监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三个重点地区,954个监测站点环境空气降尘量每月监测一次,每次采样周期30天±2天背景环境空气ODS和HFCs监测7个国家大气背景站CFC-11、CFC-12、CFC-113、CTC、HCFC-22、HCFC-141b、HCFC-142b、HFC-23等ODS和HFCs在不同站点按周或季度开展监测来源:生态环境部,2019;生态环境部,2022在监测手段方面,除地面固定监测站点外,中国还通过雷达、卫星遥感等方式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补充监测。2017年起,中国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布设了42台地基气溶胶激光雷达,可实时获取垂直方向上的气溶胶时空变化信息,用于研究大气污染来源和传输情况。此外,生态环境部利用国产环境一号卫星、高分系列卫星等数据,结合国外遥感数据,实时获得PM2.5等污染物、以及沙尘暴、秸秆焚烧等指标的监测结果,实现卫星遥感与地面站点数据的相互印证。在“十四五”期间,中国正在着力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在碳排放监测、重点行业甲烷排放异常主动识别与实时响应、PM2.5及O3协同控制监测、气态污染物监测和大气污染源监测等方面的应用。3二、亚洲国家间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差距较大为应对空气污染问题,全球很多国家都在加速建设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但多数国家并未开展常态化空气质量监测。UNEP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195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有57个国家明确表示在
亚洲主要国家和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3.43M,页数25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