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亚洲供应链重塑:中国企业如何穿越周期报告-罗兰贝格
报告亚洲供应链重塑中国企业如何穿越周期全球供应链:从高度融合向多极竞争格局演变历经5次产业链转移的浪潮,全球逐步形成了高度融合、各区域分工协作的全球化格局。然而近年来,宏观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这也推动全球供应链整体趋势转变,使其朝着区域化、本土化等逆全球化方向发展。贸易摩擦、地缘冲突以及绿色转型等宏观因素,使传统全球供应链模式难以满足各经济圈对供应链韧性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欧洲、北美和亚洲三大经济圈纷纷着手构建自身独立的供应链体系,全球多极竞争格局已初步显现。亚洲供应链:从“世界工厂”向完整价值链构建演变相较于欧美经济圈,亚洲现代化工业体系起步较晚、发展程度较低、内部格局更为复杂。亚洲供应链重塑将会面临低端产能同质化竞争、中高端环节基础薄弱和区域协同效率不足等多维度挑战,亟需构建一个更加完整、有序且健康的价值链生态。在全球供应链重塑的浪潮下,亚洲供应链正受到宏观形势剧变以及内部价值链生态失衡的双重影响,未来将迎来以下三大变局:从“世界工厂”到完整价值链构建、从多链主角逐到单一链主聚焦、从同质化竞争到协同共生。在本轮供应链重构中,亚洲各国的角色定位和策略将持续动态调整。其中,中国将重点发力上游高附加值环节,而东南亚地区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将充当中国连接海外的“桥梁”。中国供应链: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式管理向红海厮杀的精细化管理演变。中国企业应不断外拓空间、内挖潜力,寻找穿越周期之道凭借极具竞争力的市场、资本和技术实力,中国有望成为亚洲供应链链主,引领亚洲供应链格局的重塑。为实现这一地位,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市场、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政策,如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加强资金支持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旨在营造宽松的市场、资金和技术环境,助力中国企业的转型发展。从供应链结构来看,中国制造业在上游关键原材料方面对进口依赖度高,但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具备全球控制能力,“卡脖子”现象主要集中在中游核心制造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等价值链环节,而中下游的组装制造则展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在欧美推行“去中国化”并重构完整产业链、中国中低端产能面临内外部激内容摘要2 亚洲供应链重塑目录 1. 全球供应链从高度融合向多极竞争格局演变2. 亚洲供应链从“世界工厂”向完整价值链构建演变3. 中国供应链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式管理向红海厮杀的精细化管理演变。 中国企业应不断外拓空间、内挖潜力,寻找穿越周期之道468页数章节烈竞争、本土企业核心竞争要素缺位等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在于存量市场内挖潜力和增量市场外拓空间。a. 外拓空间:优势产能有序出海。企业应根据最新的政经格局、行业趋势及自身发展阶段,系统、科学地规划出海模式和路径,同时根据目的地不同的产业环境、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等特点,定制化构建供应链体系和业务支撑能力,避免陷入“不出海,则出局”或“盲目出海,亦出局”的困境。b. 内挖潜力:新质生产力构建。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而言,新质生产力具有不同内涵,主要体现在研发创新、卓越运营、低碳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在存量市场的厮杀中,供应链成本、质量和效率是企业制胜的关键要素。企业应通过卓越运营转型实现供应链优化,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构建新质生产力,实现产能升级迭代,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无论增量市场远征还是存量市场深潜,中国企业都需构建高效、韧性、数字化和绿色的供应链,以在多变的全球格局中脱颖而出,罗兰贝格可以提供专业支持,助力中国企业实现端到端的海外布局,构建卓越运营的产业链体系,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构建。3 亚洲供应链重塑美国欧盟中国⽇韩东南亚⾼端制造中低端制造研发设计资源型原材料供应优势环节有⼀定积累环节资料来源:罗兰贝格B 五次产业转移后形成的全球供应链高度融合、分工明确的格局高端制造领域,但目前仍以中低端制造为主要优势。而东南亚地区则主要承接中低端制造以及原材料供应等低附加值环节。 B受区域贸易摩擦加剧、地缘政治冲突频发以及绿色转型需求等因素驱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浪潮已步入加速阶段。尽管自2008年以来,全球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趋于稳定,但全球第⼆次第四次第三次20世纪50-6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90年代第⼀次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 英国 → 欧洲⼤陆、美国–纺织、煤炭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美国 → 德国、⽇本–钢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轻⼯、机电、造船等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 ⽇本、德国 → “亚洲四⼩⻰”–劳动密集型产业–⼀般技术密集型产业• 欧美⽇和“亚洲四⼩⻰”→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般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五次2008年⾦融危机后• 中国 → 东南亚、南亚–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加⼯产业资料来源:国信证券;罗兰贝格A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五次产业转移全球供应链从高度融合向多极竞争格局演变自工业革命起,全球历经5次以“全球化”为主题的产业转移以及全球供应链格局的重塑。这一系列变革促使全球供应链逐步形成当前高度融合、各区域分工协作的宏观格局。 A在现有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欧美日韩在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等高附加值环节占据核心地位。中国作为“世界超级工厂”,虽正努力融入1过往5次产业转移形成了高度融合、分工明确的全球化格局,但近年来宏观环境变化带来了全球供应链格局的深刻变革,全球供应链逐渐向区域化、本土化等的逆全球化趋势演变。供应链的内在逻辑已从效率优先转变为以安全与韧性为主导。特别是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供应链正从高度融合向区域化、本土化方向进行重构。在逆全球化趋势下,全球贸4 亚洲供应链重塑中国⽇本韩国墨西哥加拿⼤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利亚洲圈:完整价值链构建北美圈:制造业回流欧洲圈:再⼯业化196819721976198019841992199616%20%14%22%18%24%12%26%10%28%20202016201232%200834%198836%200438%200030%线性拟合使用1986-2008年数据2023资料来源:WDI;罗兰贝格资料来源:WDI(使用constant US$);罗兰贝格资料来源:Trademap;罗兰贝格E 欧洲、北美、亚洲多极竞争的区域经济格局C 全球贸易额占全球GDP比重 (1970-2023) D经济圈内部及相互之前的贸易额 (2001-2023) [十亿美元]200020052010201520202025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5,5006,0006,500亚洲-欧洲亚洲-北美欧洲-北美亚洲内部北美内部欧洲内部随着贸易摩擦、地缘冲突、绿色转型等宏观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全球供应链模式已难以满足各经济圈对供应链韧易结构正发生显著调整:欧洲、亚洲、北美三大经济圈内部贸易不断强化,但圈间贸易增长乏力。2023年,三大经济圈内部贸易占比已提升至58%,其中欧洲68%、北美43%、亚洲56%。 C, D性的要求,欧洲、北美、亚洲三大经济圈纷纷着手构建自身的供应链体系,全球供应链多极竞争的格局已初步显现
2025年亚洲供应链重塑:中国企业如何穿越周期报告-罗兰贝格,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7.87M,页数20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