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在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行业研究 |新型储能 1 新型储能在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文/李紫嫣、王鹏 摘要 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截至 2024 年末,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首次超越火电,然而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对电网稳定性构成挑战。在此背景下,具备布局灵活、响应迅速等优势的新型储能技术成为增强电力系统弹性的关键。本文梳理了新型储能领域的重要政策,并分析了新型储能的发展现状,最后提炼了新型储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政策方面,2021 年以来新型储能领域政策暖风频吹,推动新型储能蓬勃发展。发展现状方面,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规模首次超过抽水蓄能;装机主要分布在风光资源大省和用电需求大省;大型新型储能项目加速落地;长时储能占比提升。机遇与挑战方面,政策红利、新能源消纳和电网调峰需求及技术降本催生增长动能,但锂资源对外依赖、安全风险、非锂技术产业化滞后、收益机制不完善及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等问题为新型储能发展带来现实挑战。未来需突破技术瓶颈、优化市场机制,推动新型储能从政策驱动向市场化发展进阶。 正文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我国能源体系正加速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十四五”以来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累计增长 157.4%,年均增长 26.7%;截至 2024 年末,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 14.5 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然而,受自然因素和技术限制影响,新能源发电表现出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特点,给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带来挑战。因此,能够为电网运行提供调峰、调频、备用、需求响应支撑等多种服务的储能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对于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传统的抽水蓄能,新型储能技术具有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弹性调节。当前主流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电化学储能技术,压缩空气、飞轮储能等物理储能技术,储热、储冷等热力学储能技术,以及氢储能等化学储能技术。 一、行业政策 2021 年以来,新型储能领域政策暖风频吹,相关政策通过明确发展目标、确立新型储能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优化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三大场景布局,规范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等,为新型储能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预计未来相关政策将进一步为新型储能各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提供具体指导和制度保障。 我国在储能领域的政策布局可以追溯至 2017 年,国家有关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为我国储能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发展进行规划,奠定我国行业研究 新型储能 行业研究 |新型储能 2 储能领域的政策基础。 表 1 新型储能重要政策总结 发布时间 文件名称 相关内容 2021 年 7 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 2025 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 3000 万千瓦以上目标,强调新能源配储,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要求完善价格机制和市场准入。 2022 年 1 月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 给出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重点方向,鼓励开展试点示范,细化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发展规划,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 2022 年 5 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 具备独立计量、控制等技术条件的新型储能可作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配建的新型储能可通过技术改造转为独立储能项目参与电力市场,或与所属电源联合参与电力市场。独立储能可参与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配合电网调峰,也可提供电力辅助服务。 2024 年 4 月 《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 对接入电力系统并签订调度协议的新型储能进行了规范,提出了管理措施和技术方面的具体要求。 2024 年 7 月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 年)》 针对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新型储能等快速发展的实际,制修订并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改造升级一批已配置新型储能但未有效利用的新能源电站;建设一批共享储能电站,探索应用一批新型储能技术。 2024 年 11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 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发挥各类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 2025 年 1 月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 鼓励煤电企业结合市场需求自主配置调频储能,改造或建设一批调度机构统一调度的新型储能电站,推动存量新能源配建储能实施改造,由电力调度机构统一调度运行,提升调用水平。在新能源消纳困难时段优先调度新型储能,实现日内应调尽调,减少弃风弃光。 2025 年 1 月 《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风电、光伏项目原则上全部电量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 2025 年 2 月 《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提出 2027 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包括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 3~5 家等,并提出六大专项行动: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行动、产业协同发展推进行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行动、示范应用场景拓展行动、产业生态体系完善行动、贸易投资合作提升行动。 2025 年 2 月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2025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建立适应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广泛参与的市场机制。强化新型储能等技术特别是长时储能技术创新攻关和前瞻性布局。深化新型储能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等关键问题研究,加强新型储能试点项目跟踪。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行业研究 |新型储能 3 2021~2023 年,新型储能领域政策暖风频吹,新型储能发展步入快车道,相关文件从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三大场景进行新型储能布局,进一步细化了技术创新、试点示范、规模化发展、市场化机制完善和政策保障等多方面的具体规划。2024 年以来,我国累计发布储能相关政策 700 余项,涵盖发展规划、电价改革、示范应用等各个方向,加快推进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 年,“发展新型储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发布,立法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新型储能”列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储能产业化发展有望在众多政策利好的推进下再次提速。此外,随着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政策取消并转向市场化交易机制,储能项目将通过峰谷价差套利、辅助服务收益等方式实现经济性。 金融支持方面,储能被纳入绿色金融范畴,同时“独立新型储能”纳入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内蒙古、上海等多地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产
[大公国际]:新型储能在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0.73M,页数7页,欢迎下载。
